推動全校性環境教育 綠色學校模範|公民視野

更新時間:14:00 2025-05-07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5-07 HKT

公民視點

當今全球面臨着氣候變化的巨大挑戰,環境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地學校的重要課題。然而,香港在「全校性環境教育」方面的研究仍然較為薄弱,缺乏全面的數據和分析。全校性環境教育(Whole-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涉及整個學校社群(包括教職員、學生、家長等),結合地方和社區力量,集體創造適合實施環境教育的情境,以提升學生的環境素養。

缺深度及跨學科連結

然而,香港的學校在實踐全校性環境教育方面仍然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因此,筆者旨在填補這一空白,邀請本地中小學校參與自我評估,了解全校性環境教育的發展現況。通過這次研究,我們希望蒐集具體的數據,並與國際標準(如台灣及美國)進行比較,探索香港學校在環保教育方面的優勢和改進空間。

根據我們的研究數據顯示,香港學校在推動環保教育方面面臨系統性挑戰。4個項目均只達到五至六成的分數,顯示出學校在課程設計和政策支持上仍有不足,尤其是在強化教師培訓和領導層支持方面。在「學與教」方面的得分為56.94%,顯示環境教育雖有初步融入,但缺乏深度和跨學科的連結。

此外,學校普遍缺乏有系統的環境教育考核制度和與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數據顯示校外資源的引入僅有中等水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建立綠色學校的模範,培養未來領袖,強化教師專業培訓,並全面整合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學校成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驅力量。

公民思考

  • 學校應如何強化環境教育課程的設計,使其成為核心內容?
  • 教師培訓在環境教育中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如何提升其質量?
  • 如何促進學校與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提升環境教育的影響力?
  • 在全校性環境教育實施過程中,社區參與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思考環境教育的實施挑戰,促進對社會責任的深入理解。

公民素養

1. 關乎世界未來的議題的感知

  • 在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學生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社會不平等等議題的感知和反應至關重要。

2. 情感的培養

  • 同理心:學生應學會感受和理解他人,特別是那些受到環境和社會挑戰影響的人,促進對全球議題的關注和理解。
  • 責任感:面對氣候變化等議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關鍵,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解決這些問題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3. 行為的轉變

  • 積極參與:學生應參加社區活動、志願服務或環保項目,通過實際行動支持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變革。
  • 倡導與發聲:學生應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影響周圍的人,推動社會的進步。

4. 批判性思維與反思

  • 學生應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批判性地思考各種解決方案的可行性,並反思自身行為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2018年的「自然大作為」環保領袖培育計劃: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通過「行動」–「學習」–「領導」模式,加強學生與大自然聯繫,建立學生對自然保育的興趣,培育他們成為改善社區的環保領袖。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通過「行動」–「學習」–「領導」模式,加強學生與大自然聯繫,建立學生對自然保育的興趣,培育他們成為改善社區的環保領袖。

相關新聞:李寶椿學生 打造校園環保廁所奪獎

文:黃梓晴(香港中文大學社創校園研究員)、潘嘉穎老師(聖馬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圖:星島圖片庫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李建文 - 向世界分享香港環境教育的實踐|牆角寒梅

生態美|馬昀祺推動環境教育

吳善揮 - 運用多元活動實施「碳中和」教育|學友智庫

免費參觀 T•Park 環境教育中心| 為食爸爸與Asher的親子日常

STEAM教育|中學生製昆蟲酒店 觀察生態、親手做木工 認識生物多樣性

協會製作昆蟲手冊培訓公民科學家 倡環境教育普及化 

學習教室

京、滬、深、海口 4城低碳出行|公民視野

遊戲化學習 讓知識變得有趣|公民視野

生物多樣性不容小覷 愈夜愈精采的雨林之夜|STEM教室

植物界的狩獵者 香港珍稀植物——豬籠草|STEM教室

農田零距離探索 植物與泥土的科學|STEM教室

氣侯危機 迫在眉睫|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