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深、海口 4城低碳出行|公民視野
發佈時間:14:00 2025-04-30 HKT

公民視點
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低碳出行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在中國,推動低碳出行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也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陳宇琳教授及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的團隊,於2024年4月發表了題為《社區生活圈低碳出行環境評價與規劃啟示──以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個城市為例》的研究報告,重點關注社區生活圈內的低碳出行環境,通過綜合評價4個城市的20多個社區生活圈,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建議。

上海綜合表現最佳
研究團隊選取了北京、上海、深圳、海口等城市的典型社區作為研究對象,這些社區包括胡同里弄、單位大院、巨型社區和新型社區等。研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收集遙感影像、地圖訊息、網絡街景等數據,對低碳出行環境進行了深入評估。評估指標涵蓋安全、便捷、舒適、活力和滿意度等多個維度,旨在全面了解居民低碳出行的實際體驗。
研究結果顯示,上海市在綜合評分中表現最佳,其社區生活圈的低碳出行環境在各個方面均表現出色。這得益於上海市在城市規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低碳出行宣傳教育等方面的持續努力。雖然北京、深圳及海口3個城市,分別在便捷度、活力度及安全度等方面平分秋色,可是它們在低碳出行環境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空間,例如慢行設施的配套、行人道的林蔭比率,以及行人道停車情況等。

廷伸閱讀:2024上海國際低碳智慧旅遊展覽會
出行條件足助綠色轉型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建議。首先,應加強慢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提升盲道設置標準和增設專用單車路,以創造更安全、舒適的慢行環境。其次,應加大對行人道停車等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確保慢行通道的暢通無阻。此外,還可以通過增加街旁綠地、優化街道界面連續性等方式,提升居民低碳出行的滿意度。
研究亦指出,推動低碳出行不能依賴政府部門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例如,可以通過舉辦「無車日」等宣傳活動,提高居民的低碳出行意識;同時,鼓勵和支持新能源汽車、共享單車等低碳交通方式的發展,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行選擇。
低碳出行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綜合評價和優化社區生活圈的低碳出行環境,我們可以為居民創造更加便捷、舒適和環保的出行條件,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綠色轉型。

公民思考
- 為甚麼低碳出行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請舉例說明低碳出行如何能夠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 你認為各項評估指標(包括安全、便捷、舒適、活力和滿意度)中,哪一項對於提升居民的低碳出行體驗最為重要?請說明理由。
- 推動低碳出行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你認為中學生可以如何參與到這一行動中?請列舉至少2個具體的參與方式。
公民素養
低碳出行
是指在出行過程中,選擇低碳排放的交通方式,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低碳出行不僅能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有助於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降低交通擁堵及促進居民的健康。

相關新聞:金澤培 - 宜居的地球 | 「培」伴前行
新能源汽車(NEV)
通常被視為低碳出行的一部分。雖然新能源汽車在運行過程中碳排放相對較低,但其對環境影響也取決於電池的生產、充電過程中的電力來源以及整體生命周期的管理。

相關新聞:全球第一︱中國新能源車產量破千萬 全年有望達1200萬輛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
相關新聞:政府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
今年DSE公民科必答題中亦涉及到低碳出行議題:


相關新聞:DSE公民科首設「立場題」教師料達標率逾9成 兩地考生均指試卷不太難
文: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傅潤偉副校長(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其他資料:環境及生態局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思匯研究發布
低碳出行
建造業零碳天地 ‧ 新能源汽車展載譽歸來 創新車型齊聚一堂 迎接綠色低碳未來
新能源汽車(NEV)
全球冠軍︱中國汽車首十月銷量逾1800萬輛 「斷層式」領先美國
內地第十五個「五年規劃」
2050年碳中和目標
中電融資「走出去」引國際追捧 多渠道多工具降外匯風險 「提升對香港藍籌企業認可」
ESG結合AI增節能效率 可實時檢測能源異常 垃圾分類潛力大
每日雜誌|修例打通產儲運氫瓶頸 聯通大灣區輸氫網絡 把握能源轉型機遇 業界倡多管齊下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成立「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 推動研發可持續解決方案 應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
香港科技園設「GreenTech Hub」 陳茂波:加速綠色科研商品化
Future Ecopreneur Programme展示成果 恒生、科技園、和富三方合力 培育綠色創科生力軍 助力香港可持續發展
理大推動綠色技術研發實現碳中和 輻射製冷塗層助建築物節能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