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旅行去到盡?|哲學信箱
發佈時間:14:00 2025-08-05 HKT

編輯先生:
編輯先生你好,我最近有一個莫名其妙的煩惱,你可以幫我一下嗎?
我今年中六,讀書成績一向平平無奇,平日全副心思放在與朋友計劃去畢業旅行的事情上。他們有人想去台灣,有人想去東京,有人想去泰國,可是我心裏其實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可以跟他們一起去新地方,好好玩一次。最近我看到他們找到的機票和住宿都不便宜,我便開始思考,為甚麼我們總要花一大筆錢去其他地方?旅行到底是為了甚麼呢?
編輯先生,你能給我一點意見嗎?
徐處菲

各位同學有外地旅行的經驗嗎?交通工具的進步,讓旅行變得更加簡單和方便(一、二百年前的許多人,可是終生都沒有離開出生地的機會)。不少中小學都會舉辦遊學團,帶領學生到世界各地拓闊眼界。另一方面,除了搭飛機到一個地域、文化完全不同的外地,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秋冬旅行,例如效野公園、離島等等。旅行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無論是短途的本地旅行,還是長途的國際探險,旅行似乎總是給我們一種特別的體驗。然而,旅行究竟是甚麼?為甚麼我們如此熱衷於旅行?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隱藏着深刻的哲學思考。今次和大家分享哲學家Erik Cohen的旅行哲學,介紹兩種旅行的不同意義。
- 哲學家:柯恩 Erik Cohen(1932-)
- 「旅行有不同的功能和意義,就看你的心態!」(設計對白)
要深入理解旅行的意義,我們需要引入「意義世界的中心」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由旅行哲學家柯恩(Erik Cohen)在論文〈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旅行經驗的現象學〉)提出,他認為,每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是我們意義的來源。這個中心可以是宗教、文化、歷史,甚至是個人信仰的象徵。例如我們的意義中心可能是香港,到外地旅遊時便不期然地以香港為基準,去比較外地的不同,例如我們覺得效率是很重要的,便會覺得加拿大人做事慢悠悠的,我們習慣路上隨處都有垃圾筒,便會覺得日本逛街要自備垃圾袋很不方便。
柯恩認為不同模式的旅遊正正取決於旅行者與「意義中心」的關係,旅遊者可能對這個中心感到疏離,並尋求其他中心來獲得意義。不同類型的旅遊體驗反映了旅遊者對「中心」的不同態度和需求。下面介紹柯恩在書中提及的其中兩種旅遊模式,各位同學可以看看哪一種更接近自己的狀態。

我只想舒舒服服歎世界
休閒模式(Recreational Mode)的旅行者通常生活在他們意義世界的中心。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價值觀感到滿意,旅行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暫時的逃離和放鬆。這種旅行模式的核心是「休息」,旅行者通過離開日常生活的壓力,來為自己充電,以便回到中心後能夠繼續努力。
舉例來說,一個超級學霸,他意義世界中心是學校,他很努力溫習就是為了保持每年全級第一。但他總有溫習到疲累的時候,例如暑假時,他的父母可能會帶他到外地旅遊,帶他到日本盡情吃喝、浸溫泉去放鬆自己,在高壓的學業中喘一口氣。讓他在新學年,能夠繼續努力,保持學霸的地位。
休閒模式的旅行者通常不會對旅行的目的地有太高的要求,他們更關注的是旅行的舒適度和放鬆效果。這種旅行模式的功能是幫助旅行者緩解壓力,重新充滿能量,以便回到日常生活中繼續奮鬥。
相關的旅遊平台廣告:
開放自己探索世界
實驗模式(Experimental Mode)的旅行者與前一種模式不同,他們並不完全認同自己生活的意義世界。對他們來說,旅行是一種尋找新意義的過程。他們希望通過旅行,體驗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並找到一個新的意義世界來取代原有的價值觀。
舉例來說,一個對自己生活的社會感到不滿的年輕人,可能會選擇去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旅行,體驗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可能會選擇在當地居住一段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參與當地的活動,並嘗試用當地的視角來看世界。這種旅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意義世界。
實驗模式的旅行者通常具有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新的觀點和價值觀。他們並不急於做出承諾,而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來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旅行模式的功能是讓旅行者獲得自由,通過體驗不同的文化,來擴展自己的視野和思想。
港人所創辨的文化深度遊旅行社例子:
旅行的多樣性與意義
Cohen的旅行現象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旅行體驗的框架。通過「意義世界的中心」這一概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旅行者的行為和動機。無論是娛樂模式、朝聖模式還是實驗模式,每種旅行模式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意義。
旅行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移動,更是一種心靈的探索。通過旅行,我們可以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壓力,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無論我們是為了放鬆、尋找意義,還是探索新的可能性,旅行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與自我。
正如Cohen所說,旅行體驗的多樣性反映了我們與「意義世界的中心」的不同關係。每種旅行模式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我們毋須將某一種模式視為優於其他模式(Cohen的論文提及5種旅行模式,本文只討論了2種)。相反,我們應該尊重每種旅行體驗的獨特性,並通過旅行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和思想。
Cohen的論文提及的5種旅行模式:
文:盧家彥 圖:Marketing Interactive、銅鑼灣金百利中心大型廣告、網上圖片
哲學文章:
換了身體但意識一樣 會是同一人嗎?科幻中的哲學|STEM教室
哲學教室 | 到底要不要做個好人?堅守道德正義就會有好的人生嗎?
哲學教室 | 如果「基因工程」可訂製最好的孩子 世界會更美好嗎?合乎倫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