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自住無蝕底 每三年轉按賺回贈 逾10萬元落袋 李聲揚:按揭是一門薄利多銷生意

更新時間:06:00 2025-07-06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07-06 HKT

筆者不經不覺供樓12年,無穿無爛。自住單位樓價近乎跌回2013年買入時,但中間省回了12年租金,肯定沒有蝕底(當然認為將金錢全數買美股回報更高,則作別論)。

上星期本欄提過,計投資回報要計及租金(和股息)。在筆者自住樓的情況,除了省回租金外,還要計及按揭回贈。未買過樓的讀者可能不熟悉,但簡單來說,只要將按揭由A銀行轉到B銀行,B銀行往往回提供回贈,例如是按揭額的1%,利誘客戶。不過一般來說,每間銀行都有「罰息期」,你總不能今天在A銀行做按揭,下個月轉去另一間。一般來說,「罰息期」是兩三年,若在「罰息期」前轉按,銀行就會罰息,客戶得不償失。但在「罰息期」過後,則是海濶天空。筆者的情況,早年往往是三年轉按一次,回贈有1-2%,即使筆者物業只值三四百萬,加起來也有過十萬港元落袋,並非細數。

相關文章:計回報勿忘現金流 置業前留意租金 李聲揚:租樓等於賭樓價跌

跟隨大勢 銀行不看好看淡

不過近幾年有段日子,香港銀行大削回贈,背後原因自然是商業決定。不少人就認為,是銀行「看淡後市」。有些甚至陰謀論地認為,銀行有內幕消息,知道樓市即將爆煲云云。筆者認為,其實銀行也只是跟隨大勢。事實上銀行並不需要「看好」或「看淡」樓價。

好了,近期樓價仍在低位,但銀行已經開始提高按揭回贈。大型銀行的回贈額,仍較早年為低,大約只有0.4-0.5%,中小型銀行要搶客,較為進取,會去到0.6-0.8%。但近期有小銀行已經提供1%的按揭回贈,門檻也只是300萬或500萬以上,絕對不苛刻。

本文不打算鼓勵人買樓。肯定的是,未買樓的,不可能也不應該貪幾萬的回贈而上車(但其實也頗吸引)。但對於反正已經「洗濕個頭」的,做轉按有一定吸引力。

搞笑的是,筆者想問一下,那些之前認為銀行減回贈是有內幕,看淡後市的,不知現在又怎樣想。現在銀行提高回贈,應該就是很看好後市啦?不過你永遠不能說服陰謀論的人,他們會認為是銀行想引人落火坑,十分搞笑(所以銀行不惜自己「攬炒」)。

有趣的是,不少人不明白為何銀行要提供回贈。他們指銀行之前付定期息已4厘,但供樓利息低得多,銀行還要做回贈,是做蝕本生意云云,說不能理解。

資金成本 不止定存利息

好奇是好事,但銀行當然不會做蝕本生意。首先,銀行的資金成本,並非只是定期存款。銀行資金,還會來自同業拆借,還有最重要的——一大堆低息的活期存款。所以銀行實際的資金成本,不是定期利息。另外,銀行生意當然看整局,一兩年可能真的是定期息比按揭利率更高,但銀行可能蝕頭賺尾。

而最重要的是:按揭是一門薄利多銷的生意。

銀行在按揭上的「食水」,的確不深。按揭利率近乎是所有貸款中最低,低過私人貸款、股票融資,也遠低於信用卡。為甚麼?因為兩點。首先,壞帳率低。第二,金額大。

相關文章:坊間對港元和拆息謬論多 李聲揚:供樓開支已減 中期再升空間不大

負資產增 按揭壞帳率仍低

和很多人想像不同,即使樓價大跌,負資產個案不少,但銀行按揭的壞帳率還是極低。即使斷供,銀行收回你的物業,拍賣後可以收回不少款項,銀行要損手的例子,相當罕見(商舖則是另一回事,不要混為一談)。事實上,匯豐(005),中銀(2388)和恒生(011)的股價,早前都創了一年新高。甚麼壞帳拖死銀行?但留意,私人貸款和信用卡,均是無抵押,若閣下走數,銀行損失甚大,所以息口一定要高。

第二點,是金額。一單按揭,至少都兩三百萬,上千萬亦不罕見。而且按揭一早做廿年三十年。但閣下做私人貸款,可能只有高薪一族,才可以借到兩三百萬,而且只能借三四年頂盡。信用卡更不用講,很少人有能力在同一間銀行借過百萬卡數,而且大多數人都是月月清,不會讓銀行賺到多少利潤。

明白整個機制,就知道按揭對銀行來說看似無肉食,但金額卻大,年期也長,壞帳也低,正是薄利多銷。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十大屋苑幾乎全數供平過租 入市良機何時出現? 李聲揚:人人都說買樓正傻仔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