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陽 - 《歡樂頌》|自得其樂

要數古典音樂中最著名的旋律,《歡樂頌》肯定是首選。小時候唱的歌,可以是家傳戶曉的民間調子,也可以是紅極一時的流行旋律。但是能在龐大而複雜的交響曲中,竟然也有讓小孩啷啷上口、一聽難忘的調子,《歡樂頌》的作者——貝多芬——的確為交響曲寫下創舉。

為什麼交響曲總是令人覺得「龐大而複雜」?的確,它是管弦樂中最精要的曲種;由十八世紀宮廷中,交響曲流傳到喜歡聽音樂會的高雅一族,作曲家為這種抽象的音樂,先是灌注個人創意,後來更投進為人生而問的大問題。海頓會用交響曲,拿貴族的失措來開玩笑;貝多芬用交響曲,訴說命運對自己開玩笑,還誓言要超越命運。

而《歡樂頌》出自的第九交響曲,更是他藝術成就的高峰。席勒的詩,不單向快樂致敬,還訴說世人追尋幸福喜樂,廣結八方親朋好友,在璀璨星空之下,世界大同而歡樂。《歡樂頌》的旋律,短短四句,但之前的鋪排,卻是四十多分鐘的迷惘、掙扎、回望與沉思,經過三個樂章管弦樂,把這些巧思一一道出。到聽到《歡樂頌》的旋律初現之時,才讓人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喜與樂,總是有着無窮經歷,才能達致的境地。

這也是貝多芬一生的寫照:命運嘲笑他聽力在壯年時漸失,聲音上與外界上逐漸隔絕。聾了的貝多芬,每天都在與世界搏鬥:怎樣寫下腦袋的音符,是作為藝術家的意義;怎樣找傭人幫忙做一頓晚飯,卻是人生存的必須。在這種生活底下,持續二十多年,到寫下《歡樂頌》之時,他的心情會是如何?那實在很難參透。

貝多芬的交響曲,就是這些情感與思考的一扇窗戶,讓我們窺見這位活在隔絕寂靜中的藝術家,心靈中的起伏跌宕。常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端。」聽貝多芬的交響曲,就是放下我們口中的說話,讓音樂訴說人生哲思。而能在第九交響曲中,簡潔地以《歡樂頌》的旋律讓人記在心中,難度不是一個偉大創舉?
林有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