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陽 - 人生轉捩點|自得其樂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維也納,雖然還未被冠上「音樂之都」的名銜,但作為奧匈帝國的首都,它是繁華、熱鬧而且熙來攘往之地。現在我們認識的交響曲大師、植根奧地利的作曲家布魯赫納,在1868年走進了維也納音樂學院,成為管風琴教授,但卻被人形容為「鄉巴佬」。

令人有如此印象,其一是布魯赫納的工作履歷:在故鄉擔任管風琴師。而更令他形象受損的,就是他的老土裝束、與城市不同的德語口音,以及不擅修飾的直腸直肚。

布魯赫納在維也納教授管風琴,同時專注管弦樂,特別受華格納前衛的聲音啟發。身為卓越的管風琴家,他寫過不少管風琴曲;因為服務於教會,也為不同場合寫過合唱曲。但是,令他着迷創作的,卻是最艱巨的交響曲。

在1871至1876年短短的五年間,他創作了四首交響曲。可是,他未能單憑這些作品,以交響曲大師的身份立足。事實是,維也納的觀眾完全接受不到他的音樂——平靜而緩張有序的旋律,多重色彩而且沉厚的管弦樂,讓人想起那在龐大教堂迴盪着的管風琴聲音。在排練第二交響曲的期間,樂手形容交響曲太過冗長,演出的計劃幾乎被中止;到一年後真正首演,觀眾的反應只能說是冷淡。

1885年,布魯赫納首演第七交響曲,是他人生首次嚐得成功,雖然演出因着題獻者的緣故而在萊比錫發生,但這成為了布魯赫納作曲家生涯的轉捩點,也令維也納聽眾漸漸發現,在他們當中,有這麼一位寫出語重心長、表面平靜但內心激動的作曲家。

擺脫落後形象之時,布魯赫納已年屆六十,人生只剩下十多年。第七交響曲述說人生的光輝,改變了他的人生,也為他悼念一生尊崇的華格納。

香港管弦樂團將於9月16及17日晚上演出其第七交響曲,是親聽這首不朽傳奇作品的難得機會。
林有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