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陽 - 登高望遠|自得其樂

喜歡行山,是因為山徑的大自然景象,隨着步伐而慢慢改變。香港的山徑未必如外國名山具挑戰性,但景色的轉變卻相當有趣———由小路旁的巴士站拾級往上,海灣景色漸漸變得開揚,再一步步被綠色的山脈取代,偶然看到的是城市的熱鬧,更難得的卻是遼寬的大海和一望無際的藍天。幾個小時的旅程,景色千變萬化,叫人神往;立足高處,也令人目光變得遠大。

外國的山脈,讓人有遠征的衝動,壯麗的景色或許與香港小島上的不同;但是,外國的山脈,不少過千米。如果登高可以望遠的話,登更高,望得更遠。再者,攀越高峰對身體的要求與鍛鍊,也與千米以下的山岳有實在的分別,難怪有朋友特別鍾愛攀名山。

香港人認識的阿爾卑斯山多是滑雪勝地,但是,如果我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下的小村莊,壯麗的山脈,會不會成為我平常周末的閒遊對象?我會不會放過那些一如雲海、冰川、懸崖走道與孤立在山中的小木屋等等香港山上沒有的絕景?

當然,還要考量身體有沒有這般攀登高山的能耐;觀賞絕景,要操練換來靈活的軀殼。但是,回想不少德國作曲家,都是天生就喜歡行山。他們都不是什麼運動健將吧?或許「人傑地靈」,就是有什麼樣的土壤,會孕育什麼樣的人。馬勒曾經對學生笑說,對着奧地利壯麗山景,「不用看了;因為已經寫了進我的音樂中。」而他就是一個喜歡在山林走動的人。

而真正把偉大的山脈寫進管弦樂的,卻是李察˙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由日出到日落,由草原至冰川,壯麗的景色,配着的是宏偉的管弦樂。史特勞斯的交響詩,承着華格納以來的後浪漫風潮,不惜一切的使用大量樂器,把樂團變成百多人的組合,無非要以音樂讓人感到驚艷。以「阿爾卑斯山」為題材,以音樂刻劃崇山駿嶺,這個旅程的驚險,盡入耳邊。

當旅行仍在計劃當中,不妨先來個耳朵的旅行。即將舉行的《阿爾卑斯交響曲》,更配上攝影師麥利的相片,雖然人仍在香港的音樂廳中,但聽着偉大壯麗的聲音,眼前一幅又一幅配着音樂的相片,我的靈魂,或許都會飄上世界屋脊之巔峰。
林有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