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議員關注北都鄉郊水浸問題 發展局:新發展區均會檢視渠務

更新時間:16:56 2025-05-27 HKT
發佈時間:16:56 2025-05-27 HKT

香港正踏入雨季,全球暖化下極端天氣頻生,土木工程拓展署與渠務署去年分別完成研究,制定出「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今日(27日)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表示,「堅守防線」策略到本世紀末大致仍可管控水浸風險。

根據當局提交至立法會的文件,土拓署已挑選26個沿海地點,興建防洪牆等「沿岸多層保護措施」,預料2027年完成,涉款約3億元;渠務署則正推展15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預計涉逾170億元,當中最快完成的地下蓄洪池會是尖沙咀,預計2027年落成,其餘工程會於2030年底前陸續完成。

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立法會議員陳月明表示,現時北部都會區有發展區仍在前期工程階段,例如新田和打鼓嶺發展區 ,而且因應分階段的發展,不少位於北都西部的棕地暫時搬到東部一帶營運,形容 「農地變成石屎地 」,令北都部分的鄉郊水浸問題嚴重,關注局方會否有更進取的短期措施,減輕區內的雨季損失。

林智文表示,當局發展新發展區會提供一些新渠務處理,稱「以北都來說,暫時未發展或者不是發展的地方 ,我們也會檢視它的渠務,希望不會出現水浸問題」。他又指,棕地搬遷一般而言都要取得城規會許可,批準許可時都會要求申請人做足渠務工程,當局亦會就渠務工程的規劃與環境局保持溝通。

法律界立法會議員林新強表示,港鐵黃大仙站和黃大仙中心在2023年9月因大雨出現嚴重水浸,提及文件有很多措施防止水浸出現,包括使用防水閘、擋水板,問及何時才能啟用。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現在的擋水設施十分輕巧,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安裝好,提及去年有颱風來臨,自己曾到黃大仙上次出現嚴重水浸的地庫現場,當時已見到領展職員裝好擋水設施。

記者:黃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