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誤解3大常見類型 醫生教分mg、g、gm 避免誤判影響兒童健康︳親子健康

更新時間:12:03 2025-08-02 HKT
發佈時間:12:03 2025-08-02 HKT

親子健康︳「阿仔有啲唔舒服,等我問吓AI先!」網絡資訊的普及讓許多家長習慣自行搜尋醫療知識,甚至細心檢查醫生的處方內容,試圖發現可能的「錯誤」。這種行為雖然展現了家長對孩子健康的關注與責任感,然而,由於缺乏專業醫學背景,往往會誤解某些醫學單位、藥物濃度及用藥指示,導致不必要的焦慮,甚至錯誤判斷,反而使原本簡單的醫療問題變得複雜。特別是以下三大誤解,容易為孩子的健康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小朋友生病,真的問AI就知用藥分量?(圖片來源:Freepik)
小朋友生病,真的問AI就知用藥分量?(圖片來源:Freepik)

醫學誤解1:藥膏濃度%=藥效強度?

很多家長在看到藥膏標籤上的濃度百分比(如0.1%、1%)時,直覺認為濃度越高,藥效越強,誤以為1%的藥膏療效是0.1%的10倍。然而,這種理解忽略了藥物活性成分的化學性質與藥理分類的專業差異。藥膏標示的百分比僅表示藥膏中活性成分的質量比例,並非直接反映藥效強度。就以大家常見的類固醇藥膏做例子:0.1%濃度的類固醇藥膏可能屬於高效類固醇,而1%的濃度藥膏反而可能是低效類固醇。藥效強弱取決於藥物的化學結構與分類,而非單純濃度數字。臨床見不少家長若僅憑濃度百分比自行調整用量,可能導致藥物使用不當,增加副作用風險,如皮膚萎縮、感染或全身性影響。

醫學誤解1:藥膏濃度%=藥效強度?(圖片來源:PhotoAC)
醫學誤解1:藥膏濃度%=藥效強度?(圖片來源:PhotoAC)

醫學誤解2:醫學單位mg、g、gm都一樣?

在醫學領域,藥物劑量常用的單位如「mg」(毫克)和「g」(克),對於不少香港家長來說其實相當容易混淆。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是將「g」錯寫成「gm」,甚至以為兩者意思一樣。事實上,「g」才是國際標準的克單位,「gm」並非正式醫學用語。如果醫生處方上本來應該寫「mg」(毫克),卻誤寫成「gm」,家長可能會以為劑量突然放大了一千倍,因為1克等於1000毫克。
這種單位上的混亂,往往會令家長對處方產生懷疑,擔心藥物劑量過高,甚至因此拒絕讓小朋友服藥,最終影響治療效果和病情控制。所以,正確認識醫學單位,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主動向醫護人員查詢,對保障孩子健康非常重要。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醫學誤解3:藥物服用劑量及次數

家長收到醫生處方時,經常會見到「每日5mg,連續7日」這類指示。不過,有部分家長會誤解這個意思,錯誤地以為要「每日7次,每次5mg」,或者將每日總劑量分開幾次服用。其實,這樣的誤會主要來自對醫學用語和處方格式的不熟悉,特別是處方上常見的拉丁文縮寫,例如「q.d.」代表每日一次、「b.i.d.」則是每日兩次。這些縮寫對於非醫護人員來說確實容易令人混淆,很多家長未必明白正確意思,結果只能靠自己猜度,甚至會自行調整服藥次數。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這種錯誤理解服藥頻率的情況,對小朋友健康造成風險。如果家長將每日總劑量錯誤分成多次服用,可能導致每次攝取的藥量過少,藥效不足,病情難以有效控制;相反,若誤以為需要多次服藥,則有機會令小朋友攝取過量藥物,增加副作用甚至中毒的風險。

醫學專業視角:為何誤解頻頻發生

說了這麼多家長的不是,都需要為他們平反。首先,醫學術語本身高度專業且複雜,例如類固醇藥膏的效力分類,並非只看濃度數字就能判斷強弱,因為不同化學成分即使濃度相同,藥效也可能有天壤之別。其次,醫學單位的標準化不足也是常見問題,像「gm」這種非標準寫法容易令人混淆,令家長難以判斷正確劑量。最後,處方中常用的拉丁文縮寫(如q.d.、b.i.d.等),對於非醫護人員來說既陌生又難以理解,很容易出現誤讀或誤用。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醫學資訊背後隱藏大量專業知識和嚴格邏輯,家長若沒有醫療背景,單靠網上資料或個人經驗,難免會出現誤會。因此,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早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才是保障家人健康的最佳方法。

點擊圖片瀏覽醫學誤解常見3大問題類型:

張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愛爾蘭皇家內外科醫學院兒科文憑 DCH(Irel)
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 FHKCPaed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兒科)FHKAM(Paediatrics)

張傑醫生
張傑醫生

 

相關文章︳真的要做手術?一方法判斷是否需要手術 治療皮膚軟組織發炎5個正確程序︳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食得慢影響發育!醫生教路5個方法改善孩子烏龜式進食法︳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鼻塞=呼吸困難?何謂真正的呼吸有問題?呼吸困難4大徵狀+嬰幼兒呼吸頻率計算法︳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寶寶每晚夜哭不止是撞邪嗎?「333法則」確定是否患一病致常夜哭︳親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