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模仿成功與避免失敗|談經論學
發佈時間:11:28 2025-09-21 HKT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曾強調制訂目標的重要性。設定目標,為人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也為何謂「成功」確立了明確的衡量標準。那麼,如何才能走向成功?有些人會向成功者學習,甚至通過模仿他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而創造自己的成功。例如,許多知名藝術家最初都是通過臨摹大師的作品,逐漸發展出個人風格,最終開創出獨特的藝術道路。
延伸閱讀:馮漢賢 - 直覺不一定真確|談經論學
有人認為僅模仿他人的成功是缺乏創意的。當然,一板一眼的機械式模仿或許如此,但如中間經歷主動的思考研究則不一定。東京大學的創意研究專家曾做過一個關於培育創意力的實驗。他們將實驗者分為兩組:A組被要求連續素描多件物品,B組則在素描過程中穿插臨摹專業畫作,之後再繼續素描。實驗結果是,B組反而表現出更高的創意水平。究其原因,是由於臨摹時,他們並非只是複製、貼上,而是通過研究作品的細節結構來重畫,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深度學習。這種從整體成品拆解分析細節的過程,被稱為「逆向工程」。
除了通過向成功者學習外,我們還可通過理解失敗,學習如何避免失敗,從而達至成功。不少成功的企業家均提過類似「從失敗中學到的,遠比從成功中學得更多」的論調;著名投資人巴菲特的投資法則亦是通過避免失敗(損失)來達至成功:「第一條規則:永遠不要虧錢;第二條規則: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他認為這種「避錯」策略,往往能讓人更穩健地累積成果。
究竟如何通過思考失敗來達至成功呢?巴菲特自稱的唯一商業夥伴芒格則推崇運用「逆向思維」。芒格在二次大戰時是負責氣象預報,給予機師飛行允許的工作。他發現與其追求「如何達成完美任務」,不如先思考「哪些錯誤可能導致飛機墜毀(如燃油耗盡無法降落)」更有用。他分析這些可能的失誤後,便倒過來提醒自己極力避免這些關鍵錯誤。
以上的模仿成功與避免失敗,雖然進路不同,但都是引領我們朝向目標邁進的有效方式。在不同範疇的學習上也用得上,可靈活運用。
文: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