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心銘4句 快樂不快樂|談經論學

更新時間:18:00 2025-08-05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08-05 HKT

今時今日,學校角色越多元,肩負責任越重大。其實除了培養學生學業有成、多才多藝外,如何在成長過程中讓他們快樂,為他們裝備未來獲得快樂的能力,也是學校至關重要的教育使命。李天命博士早年在其著作《殺悶思維》中提出的「心銘4句」,就是以簡練文字啟發我們思考快樂這個人生課題。

第1句「我也不是好東西」。人不快樂,很多時是來自於自我批判、自我懷疑等自卑心結,如「我不夠聰明」、「我不夠好」、「我太懶了」等。「我也不是好東西」就是以一種坦白的方式,承認面對自己的不好或不足之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擺脫完美主義者的包袱。

延伸閱讀:馮漢賢 - 使用不同人稱 溝通效果迥異|談經論學

第2句「不知足值不快樂」。這句看似缺乏同理心,但其實是讓我們直視很多自造不快樂的原因。在生活艱難、物質貧乏環境下,要人們知足常樂是不易的,然而我們亦常見一些生活已很富足如意者,依然想要更多,這就是不知足。如何對治,各有法門,培養感恩之心,讓他們將注意力從「欠缺甚麼」轉向「擁有甚麼」是其中重點。

第3句「不快樂白不快樂」。延續前句邏輯,是一種快樂算術,意即如將不快樂當作投資,那它就只是一項有成本但零回報的項目。不快樂能夠換取的,除了不快樂本身之外,別無所得。因此,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快樂,而遠離不快樂。

延伸閱讀:馮漢賢 - 身教與身學|談經論學

第4句「不快樂就不快樂」。如前所述,能選擇快樂時,就不要選擇不快樂,但心理、情緒並不是說改變就改變。這句指如果已嘗試改變心情、想法,但當刻就是快樂不起來,那就別急於逼自己快樂,讓自己產生「二次情緒壓力」。找些事來做以分散注意或睡一覺,或許是更明智的做法。

這4句心銘重點是從思想層面,期望通過一些警醒讓人們以更明智及放鬆的心態,來看待快樂與不快樂。當然,快樂這大題目不易解,如以上心銘能幫到一點,已是很有價值了。

文: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延伸閱讀:「恩」才施教 讓學生知道、感到、做到 培養正確價值觀|談經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