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現腫塊是發炎或頭頸癌?醫生教看4症狀自測患癌風險 解構成因/治療/預防方法
發佈時間:14:15 2025-10-06 HKT

頸部出現異常腫塊,到底是感冒發炎還是惡性腫瘤?本港每年逾千宗頭頸癌新症與頭頸腫塊有關,及早發現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外科專科醫生羅中佑醫生向《星島頭條》拆解頭頸腫塊的成因、分類及應對策略,幫助大家從容應對。
頭頸腫塊是成因是甚麼?
羅中佑醫生表示,頭頸腫塊根據成因主要可分為3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和腫瘤性。
1. 發炎性腫塊
最為常見,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如中耳炎、鼻竇炎或普通感冒而導致淋巴結腫大,常伴隨發熱、發燒和腫痛感。待感染得到控制後,這類腫塊會逐漸消退。
2. 先天發育不良性腫塊
胚胎發育過程中遺留的問題,如頸部淋巴結液體未能正常消失而形成腫塊。這類腫塊常呈圓形,具有彈性且無痛。常見類型包括真皮囊腫、脂肪瘤、淋巴管瘤、鰓裂囊腫和甲狀舌骨囊腫,大多可通過手術切除根治。
3. 腫瘤性腫塊
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良性腫瘤如甲狀腺結節、脂肪瘤、血管瘤等,生長慢且邊界清晰;惡性腫瘤則需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原發性的(如淋巴癌、甲狀腺癌或唾液腺癌),也可能是轉移性的(即由其他部位癌症通過淋巴或血液轉移到頸部)。
4症狀自測頭頸腫塊是否腫瘤
羅中佑醫生表示,若發現頸部出現腫塊,可透過以下4種特徵進行初步判斷:
- 腫塊異常快速增大、持續變大或2-4周內不消退
- 腫塊較硬且很難移動
- 皮膚表面出現破皮或潰瘍等異常情況
- 同側耳朵感到疼痛、耳鳴或聽力減弱情況
上述症狀可能是患上腫瘤的徵兆,若同時伴隨體重莫名減輕、口鼻異常出血、口腔潰瘍久不癒合、聲音沙啞、呼吸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快尋求耳鼻喉專科醫生幫助。醫生會通過觸診、鼻咽喉內窺鏡檢查、抽血檢查以及超聲波檢查等手段,對頸部腫塊進行精確診斷。必要時,醫生還可能會安排電腦斷層掃瞄(CT)、磁力共振掃瞄(MRI)或病理檢查,以明確腫塊的性質。
如何治療頭頸腫塊?良性/惡性大不同!
羅中佑醫生指,頭頸腫塊的治療方案取決於其成因。發炎性腫塊通常通過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先天發育不良性腫塊大多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根治,避免反覆感染或惡變風險;而腫瘤性腫塊則根據良惡性的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
良性腫瘤:若體積較小、無壓迫症狀(不影響吞嚥或呼吸),可定期追蹤;若體積快速增大或產生壓迫症狀,需考慮手術切除。
惡性腫瘤:需要根據具體類型採用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組合治療,如早期的頭頸癌可能透過手術切除便能取得良好效果;中晚期則可能需要手術聯合放療、化療,甚至是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風險。
4招預防出現頭頸腫塊
羅中佑醫生表示,雖然並非所有頭頸腫塊皆可預防,但透過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部分頭頸部疾病風險。
- 嚴格戒煙戒酒,長期吸煙會刺激口腔、咽喉黏膜,增加鱗狀細胞癌變風險;酗酒則可能損害肝臟代謝功能,誘發代謝性腫塊。
- 需注重口腔衛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可減少牙周病、蛀牙等慢性炎症,避免因慢性炎症引發淋巴結腫大。
- 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減少加工肉類的攝取,保持定期規律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定期進行頭頸部自我檢查,發現問題配合醫療篩檢,都能在早期發現異常腫塊並及時干預,有效減少惡性病變發生機率。
- 接種HPV疫苗也可降低因HPV感染誘發部分頭頸部腫瘤的風險。尤其是有頭頸癌家族史、長期暴露於有害物質環境中的高危人群,更要注意定期體檢和健康管理。
關於頭頸腫塊有哪些常見迷思?
迷思一:無痛腫塊一定是癌症?
不一定。部分良性腫瘤(如甲狀腺腺瘤、脂肪瘤)亦可能無痛感,但惡性腫瘤則更多呈現無痛特徵。關鍵在於結合大小、硬度、生長速度等多項指標綜合判斷。
迷思二:使用抗生素無法治療的就是癌症?
不一定。發炎性腫塊若未得到妥善治療(如未完成抗生素療程),可能會導致腫脹消退時間延長,需複診評估是否存在其他感染源。當腫塊持續超過6週未消退時,方需考慮惡性病變的可能性。
迷思三:腫塊能用按摩或熱敷消除?
不是所有腫塊都能通過按摩或熱敷消除,有些甚至可能因此惡化。如果腫塊是由感染或炎症引起,熱敷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但若是腫瘤或其他病變,這類處理可能延誤診斷和治療,因此應謹慎對待並及早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頸側現腫塊恐患淋巴癌?醫生教3招自測風險 腫塊超過這尺寸極高危!
---
相關文章:
頭頸癌|聲沙/鼻塞/口腔潰瘍恐患癌 醫生解構常見症狀/原因/預防方法 1類人患病風險高
75歲導演黃泰來患喉癌病逝 小心11大常見症狀 聲音沙啞多久宜求醫?
整形外科醫生修補爛肉重建乳房 伴癌症病人走到生命盡頭:視每個病人為家人|醫生專訪
看手腳5大異樣自測癌症風險 手指現1變化恐屬肺癌徵兆 伴隨這症狀增14倍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