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如廁應做1事防大腸癌 專家揭用錯4大廁所設備 恐錯過治療時機
更新時間:17:00 2025-08-06 HKT
發佈時間:17:00 2025-08-06 HKT
發佈時間:17:00 2025-08-06 HKT

大腸癌年奪逾2200名港人性命,位列本港癌症殺手第2位。要及早發現大腸癌,日本有專家建議如廁後必做1件事,同時廁所應避免使用4種廁所設備,以免錯過發現大腸癌的時機。
大腸癌致命率第2高!專家教40歲後如廁做1件事提早察覺異常
如何及早發現大腸癌?日本護理師兼藥膳作家惠子在網站《サンキュ!》指,40歲後患大腸癌等腸胃疾病的機率會增加,如果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後果不堪設想。而大腸癌等腸胃疾病的早期徵兆,往往會在排泄物中反映。
因此她建議日常如廁後,應該主動觀察自己的大小便,如發現大小便的顏色、氣味或形狀等出現異樣,應用手機拍下來並求醫檢查。同時,她建議應避免在家中廁所使用以下設備,以免錯過發現大腸癌的黃金時機:
4大NG廁所設計:
1. 暖黃色燈光
- 原因:有些肝病及大腸癌患者尿液可能呈現深黃色。暖黃色燈光會使物體看起來也像黃色,令糞便看上去與實際顏色不同。
- 建議:為準確觀察糞便顏色,建議浴室和廁所應裝上明亮的白色燈光,不要用暖橙色或昏暗的燈光。
2. 馬桶泡沫型清潔劑
- 原因:馬桶沖水時會產生大量泡沫,讓糞便的顏色及形態等更難被觀察。
3. 濃烈芳香劑
- 原因:糞便氣味的變化也可以幫助及早發現疾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芳香效果太強的消臭香薰,它們會完全消除糞便的氣味。
4. 馬桶自動沖水功能
- 建議:關閉自動沖水功能,以免糞便在如廁後立即被沖走。透過觀察排泄物有否出現異樣,如有異常可以用手機拍下做記錄求醫。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更容易生病,因此惠子建議養成每天觀察排泄物的習慣,並營造一個方便觀察排泄物的廁所環境,可以幫助自己及早發現身體異常,維持健康。
大腸癌有何常見徵狀?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大腸癌是本港第3大常見癌症,同時亦是本港第2大致命癌症,本港在2022年已錄得5190宗大腸癌新症及2270宗死亡個案。
根據本港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早期的大腸癌有機會完全無症狀。如有徵兆,身體則可能出現以下變化: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大便後仍有便意
- 無故體重下降
- 下腹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身體出現貧血徵狀: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
甚麼人易患大腸癌?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亦列出大腸癌的常見風險因素,不良飲食習慣和曾患有某些腸病的人,患大腸癌的機率更高:
- 飲食纖維含量不足
- 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
- 缺乏體能活動、肥胖
- 飲酒和吸煙
-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 過往有大腸瘜肉
- 直系親屬有大腸癌家族史
資料來源:《サンキュ!》、癌症網上資料中心、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專家履歷:惠子
日本藥膳作家、護理師及經絡瑜伽教練,並致力推廣藥膳茶。
延伸閱讀:排便變化自測肝臟健康 糞便現一顏色恐患肝硬化 醫生警告3類人最高危
-------
相關文章:
清宿便可變瘦變靚?醫生破解3大排便迷思 推介5招清腸排毒/瘦肚腩
大便勿超過10分鐘?嚴重恐肛裂?5大恐怖下場曝光 醫生籲勿帶2物入廁所
大便有血是痔瘡/肛裂/大腸癌?醫生教3招分辨血便症狀 40歲以上要盡早檢查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