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過高 恐成心臟計時炸彈!

更新時間:09:00 2025-08-04 HKT
發佈時間:09:00 2025-08-04 HKT

根據衛生署發表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本港逾半成年人血脂過高,問題相當普遍。究其原因,除了受遺傳、性別等先天因素影響外,亦與不良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有關。心臟科專科李楚山醫生直言,若血脂過高未能妥善處理,血脂會在血管內壁積聚,形成粥樣斑塊,阻塞血管,誘發冠心病、中風及其他周邊血管病變。可是血脂過高通常沒有明顯病徵,患者容易忽視病情,增加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必須及早關注血脂問題。
 

壞膽固醇 成心血管疾病致病元兇

高血脂其實是一個相對廣泛的說法,一般來說,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高密度膽固醇(HDL)及三酸甘油酯(TG)三者比例失衡,導致血脂異常。當中又以低密度膽固醇超標對心血管的影響最大,它會黏附並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粥樣斑塊,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風險,因此低密度膽固醇也被稱為壞膽固醇。那麼壞膽固醇的理想水平應控制在甚麼範圍呢?李楚山醫生指出,壞膽固醇目標水平因人而異,必須考慮個人的風險因素,才能制定合適的控制目標。「根據國際指引,低風險人士應維持在3mmol/L以下;中風險人士則為2.6mmol/L以下;高風險人士為1.8mmol/L以下;極高風險人士則需調低至1.4mmol/L以下。」另外,體內積存過量的三酸甘油酯亦會導致高血脂,進一步增加罹患心血疾病的風險。不過,由於血脂超標通常沒有明顯病徵,很多時患者在心臟病發或中風時才發現問題。如果市民有家族病史或其他危險因素,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監控血脂指數,防患於未然。

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粥樣斑塊,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風險。
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粥樣斑塊,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風險。


膽固醇超標 與先天遺傳有關

不少人以為高膽固醇只會出現在肥胖的人身上。李楚山醫生解釋膽固醇超標其實更大程度是與遺傳有關,因為身體中的膽固醇有7成是由肝臟自行製造,只有3成從食物中直接吸收。因此,即使身體瘦削的人士,也有可能出現壞膽固醇超標。只是肥胖人士可能偏好高脂飲食又缺乏運動,令肝臟製造更多的壞膽固醇,增加患上高膽固醇的風險。針對這些受遺傳等先天因素影響的高膽固醇患者,很多時即使嚴格控制飲食,膽固醇仍較難維持在目標水平。不過李楚山醫生強調,當發現膽固醇超標時,醫生都會建議患者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入手,透過控制飲食和配合運動來改善問題。如若無法通過節制飲食將膽固醇控制於理想水平,或本身已屬高風險人士,則會建議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以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的水平。

體內的膽固醇有7成是由肝臟自行製造,只有3成從食物中吸收,即使身體瘦削的人士,也有可能出現壞膽固醇超標,不能忽視問題。
體內的膽固醇有7成是由肝臟自行製造,只有3成從食物中吸收,即使身體瘦削的人士,也有可能出現壞膽固醇超標,不能忽視問題。


他汀類藥物  為降膽固醇首選藥物

目前,控制膽固醇的藥物以他汀類類藥物(Statin)為主。它可透過從根源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來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水平,從而減低患者併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早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為一線藥物。最重要是,病人服用他汀類藥物後出現副作用的情況並不常見,只有少數患者可能會有肝酵素異常、肌肉痠痛等副作用。若果病情需要,醫生也會輔以二線藥物如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或皮下注射的PCSK9抑制劑,幫患者進一步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最後,李楚山醫生提醒患者,經醫生評估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是為了預防將來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即使患者服藥後水平回復正常,也不能自行停藥,否則身體會失去藥物的保護,導致膽固醇水平再次升高, 引致嚴重的後果。建議有需要時,患者應向醫生查詢,以便進行專業評估和診斷,並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劑量和藥物種類。李楚山醫生更以一名患者為例:「這名患者約10年前確診膽固醇超標,但因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後出現燥熱及生暗瘡等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並選擇透過控制飲食改善問題。然而,在10年後出現併發心肌梗塞,需進行通波仔手術。術後,我根據其情況慢慢調高降膽固醇藥的劑量,以減低副作用的風險,至今患者的膽固醇控制情況理想。」

心臟科專科李楚山醫生
心臟科專科李楚山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