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女子胃脹揭有50粒瘜肉恐患胃癌 醫生指7類人最高危

更新時間:13:44 2022-11-21 HKT
發佈時間:13:44 2022-11-21 HKT

長期胃脹,可能代表消化出問題。台灣一名50多歲女子長期出現消化不良問題,只要一進食便即引發胃氣、胃酸倒流,因此經常少食多餐,後來一次求醫進行胃鏡檢查後,驚見有50粒瘜肉,最終需進行兩次手術才能徹底切除。

少食多餐反令胃脹加劇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指他曾遇過一名50歲女患者求醫,該名患者一直有胃脹氣問題,每當吃了東西下肚後,就會導致胃氣、胃酸倒流,雖然服藥後就有好轉,但一停藥就會再次發作,於是她改為少食多餐,希望減輕胃脹情況。

陳炳諴指,如果只進食少量食物,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令血糖降低,反而會令人更加肚餓,而患者少食多餐正正會令她不停進食,導致惡性循環。陳炳諴其後為患者安排照胃鏡檢查,結果發現胃部竟有多達50粒瘜肉,經過切片確定為「胃底腺瘤」,然後在一年內分兩次切除20及30多顆瘜肉,再給予藥物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最終令患者症狀有明顯改善。

分辨3種胃瘜肉

根據台灣媒體報道表示,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指胃部瘜肉分為3種,分別是:胃底腺瘜肉、增生型瘜肉、胃腺瘤。前兩者為惡性機率非常低,胃腺瘤則不理多少都應切除,因其算是胃癌前的病變,所以一定要經手術切除。

根據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網站顯示,3種胃部瘜肉分別有以下特徵:

7類人最高危

陳炳諴指有7類人易有胃部瘜肉:

陳炳諴又提醒,平日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食用易使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可避免胃部慢性發炎,如太酸、太甜或太辣的食物,其他如酒茶、咖啡也不應過量飲用;吸煙者又應積極戒煙;如本身胃部有幽門螺旋菌則應接受藥物治療,可順便預防胃癌;外出飲食盡量用公筷,避免導致幽門螺旋菌感染。其他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或年齡超過45歲人士,應考慮進行內視鏡檢查。

胃癌的成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姸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指,胃癌成因不明,但相信很大機會與幽門螺旋菌及一些慢性炎症有關。她續指,當胃部不斷出現慢性發炎情況,就會不斷更新人體細胞,在此過程中,DNA出錯的機會可能較大,有機會形成癌症。

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胃癌風險,李醫生提醒,宜避免以下2大類食物:


胃癌的症狀

李醫生指,不同階段的胃癌也有不同症狀,另視乎腫瘤的位置,症狀稍有不同。點擊圖片了解胃癌症狀:

預防胃癌6大貼士

預防勝於治療!李醫生建議大家注意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減低患上胃癌的風險。點擊圖片了解預防貼士:


治療胃癌的方法

現今醫學昌明,無論是患癌初期或是晚期,都有相應的方法治療及紓緩病情。李醫生解釋,對於早期患者,一般會以手術為主,配搭一些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或者電療,根治胃癌。輔助治療一般在手術前或後進行,目的希望減低做完手術之後復發的機會。

不過,對於晚期患者,治療方向多數以紓緩治療為主,目標是希望控制著腫瘤,希望減少患者的症狀。這階段,醫生會採用化療或免疫治療或標靶藥進行治療,視乎腫瘤及病人的情況。

同場加映:12種最強防癌食物

台灣營養師程涵宇曾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了12款食物,有助預防大腸癌、乳癌、胃癌、前列腺癌等常見癌症。

 

點擊大圖即看食物功效及吃法:


同場加映:26種防癌食物

維持健康飲食,有助預防癌症。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網站列出以下26種有助預防癌症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堅果類等,不妨多吃: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