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27%中學發展計劃提及可持續發展 研究: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教育不足
發佈時間:11:04 2025-05-27 HKT

本港近年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然而,有最新研究顯示,本港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教育不足,全港482間中學中,僅27%在學校發展計劃提及與可持續發展、氣候及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詞彙。有中學校長表示,可持續發展與科技息息相關,建議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滲入科技教育範疇,培育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
朱國強倡教局訂明確指引

思匯政策研究所昨日發表《綠識未來:以教育與充權推動氣候和生物多樣性行動》研究報告,該研究所項目主管譚芷菁表示,報告分析全港482間於網站上公開學校發展計劃的中學,發現僅27%提及與可持續發展、氣候及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詞彙,明確論及「氣候變化」的比例不足2%,提及「生物多樣性」者更只有1%。
出席報告發布會的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指出,政府應促使學校將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納入發展計劃,並加強教師培訓、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等。他舉例,雖然現行小學常識科教科書已涵蓋相關內容,但僅在課本教授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並不足夠。他建議教育局可考慮制訂明確指引,要求學校強化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甚至將其納入校外評核。他強調,教育局應扮演主導角色,無論政策制訂或課程設計均需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需與環境及生態局跨部門合作。
科技大學跨學科教育副教授劉培生表示,儘管可持續發展元素已融入常識科、科學科、地理科及生物科,但由於該議題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他「舉腳支持」可持續發展「獨立成科」。他以科大為例,該校將可持續發展相關科目納入跨學科學院,他認為可持續發展不僅涉及科技與人文科學,更包含價值觀培養,需通過跨學科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對社會需求及可持續發展逼切性的認知。
校長倡滲入科技教育範疇
聖言中學為全港首間環保示範中學,校長許志權表示,該校設有太陽能板、雨水回收系統及發電風車等硬件,但他強調基建並非核心,若缺乏軟件配合,硬件只會淪為「布景板」。他指,該校重視將環保概念融入校本課程及校園文化,通過「環保風紀」、「環保班長」等學生領袖訓練及日常實踐活動,結合校本課程,相信可以改變學生認知與態度。他續稱,隨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科技教育,建議可藉此契機,將可持續發展概念有機融入科技教育範疇。
記者 鍾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