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華仁百年校慶 推口述歷史回憶錄 學生採訪逾400校友 了解校風遞變

更新時間:12:06 2025-05-02 HKT
發佈時間:12:06 2025-05-02 HKT

傳統名校九龍華仁書院為慶祝100周年校慶,上月底出版回憶錄《立己同行 百年樹人 九龍華仁書院百年印記》。校長周子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新書以口述歷史形式呈現,透過逾400名校友的訪問,了解該校的教育價值;本身是校友,為回憶錄擔任主編的歷史學家郭少棠教授表示,訪問以不記名形式,讓校友暢談對母校和老師的印象,以及華仁對他們的影響。此外,周子詩指下學年開始,將把高中的校本課程「Vision In Action」(VIA)推展至初中,豐富同學的學習經歷。

承傳傳統價值 學生參與採訪

在1924年創校,位於九龍窩打老道的男校九龍華仁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更有不少名人校友,包括行政長官李家超、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九龍倉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等等。該校本學年為慶祝百周年校慶,在去年底開始,就以「蒙恩百載.格致傳薪」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活動,除了校慶晚宴、以一萬條頸巾拼成數字「100」而創下「最大的圍巾數量」健力士世界紀錄活動、學校開放日、耶穌會教育論壇等外,還出版回憶錄《立己同行 百年樹人 九龍華仁書院百年印記》,並在上月底舉行新書發布會。

上任第三個學年、九龍華仁書院首位女校長周子詩接受專訪時表示,該校的百年歷史是由多代人組成,而學校有不少傳統價值,希望可以承傳下去,「例如『九華』的學生和老師關係很好,所以其中一個活動就是邀請多名已退休和現任的老師吃飯慶祝,場面很震撼,有些在上世紀50年代任教的老師都有出席,也見到一些神父。」

九龍華仁書院在80周年校慶時,曾推出結集80名校友專訪的刊物《五十六號的星光》,而《立己同行 百年樹人 九龍華仁書院百年印記》的規模更大,受訪的校友超過400人。周子詩表示,校方在2年前已計劃推出回憶錄,由本身是歷史學家的校友郭少棠教授當主編,透過校友的口述歷史,反映其教育價值,「九龍華仁書院的教育價值,未必只在於學生在校那6年,也不是看學術成績,而是在於人的發展。」

周子詩指,出版計劃約有300名中一至中五的學生參與,而學校亦有為他們提供培訓,教授採訪技巧,過程中學生亦有獲益。除了個人訪問,亦有小組訪問,例如興趣小組、不同年代的學生領袖等,連同《五十六號的星光》內的專訪,《立己同行 百年樹人 九龍華仁書院百年印記》記錄了約500名校友的故事,也是校友們的集體回憶。「我們的校舍在1953年已存在,70年來未有變過,然而即使在同一個班房,在不同時空亦發生了不同的事,所以學生也覺得很有趣。」

文獻檔案考證 認識九華文化

對郭少棠來說,最感激的是九龍華仁書院以學生為本的教育。 資料圖片
對郭少棠來說,最感激的是九龍華仁書院以學生為本的教育。 資料圖片

郭少棠接受訪問時表示,以多名校友的口述歷史推出回憶錄,內容比較立體和客觀,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當時的情況;此外,書中亦透過文獻與檔案考證,記載創校初期歷史。他透露,學生做訪問時,主要問校友3個問題,包括對母校最深刻的印象、對哪些老師/神父的印象最深刻,以及母校的教育如何影響他們,而所有訪問都是不記名形式,讓他們可暢所欲言。

「這本書重要的地方,是可反映九龍華仁書院在辦學團體耶穌會管理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甚麼樣的文化。」郭少棠表示,透過校友訪問,可了解當時校內風氣,例如該校早期的教學很自由,老師不一定要依循課程大綱教學;另外,即使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學校都一視同仁,讓他們在平等的環境下學習。

延伸閱讀:九龍華仁下學年初中採行VIA校本課程 涵蓋服務學習/戲劇/音樂等範疇

因一人開文科 感激貼心栽培

對郭少棠來說,最感激的是九龍華仁書院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他透露自己在中四時,本計劃到澳洲升學,希望將來讀醫科,然而當時因兄長在澳洲病逝,取消了到當地升學的計劃,而自己當時也不想再讀理科。「學校當時知道我的情況後,特別在2個月內,安排最好的英文老師,讓我讀英國文學,不需要再讀物理,因此學校後來也開了文科班。」

郭少棠說九龍華仁書院願意為一個學生改變課程,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因此很感激學校,而他除了成為該校首屆文科生,也是該校首屆學生會的會長,畢業後亦和學校保持緊密聯繫,回饋母校。

記者:陳艷玲 攝影:何健勇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