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重新對準服務 宏觀角度建兒童友好城市

更新時間:03:00 2025-09-03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03 HKT

  有學者指,學童精神健康問題難一概而論,現時社會資源錯配,應從宏觀及全面的角度入手,共建兒童友好城市。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指,疫情打亂日常生活,至今仍未復常,「學生重返校園,與以往也有點不一樣。」疫後屢有學童輕生,他指,細看學童的遺書,會感到一絲絕望,兒童缺乏社會參與感,感覺被遺忘,「到底成年人做了甚麼,才會令一個12、13歲的青少年失去希望和生活興趣?」
家長不願帶子女求醫
  社會常質疑服務不足,葉兆輝指,從另一角度思考,服務增加不等於學童精神健康有改善。他指,根據過往經驗,部分個案需要求醫,但家長不願帶子女求醫,惟未需要見醫生的兒童,卻在接受緊急支援及服務,出現資源錯配(misalignment),「服務與需求不相配。」
  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委員,葉認為,除了要重新對準服務,亦應從宏觀、全面的角度出發,在學校、家庭及社會建立關愛氛圍,從硬件及軟件着手,共建兒童友好城市,讓兒童感到支持及包容,有足夠空間建立關係及休息,「要兒童健康成長,學校、家庭和整個社會也要支持及關愛。」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