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吁重新对准服务 宏观角度建儿童友好城市

更新时间:03:00 2025-09-03 HKT
发布时间:03:00 2025-09-03 HKT

  有学者指,学童精神健康问题难一概而论,现时社会资源错配,应从宏观及全面的角度入手,共建儿童友好城市。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叶兆辉指,疫情打乱日常生活,至今仍未复常,「学生重返校园,与以往也有点不一样。」疫后屡有学童轻生,他指,细看学童的遗书,会感到一丝绝望,儿童缺乏社会参与感,感觉被遗忘,「到底成年人做了甚么,才会令一个12、13岁的青少年失去希望和生活兴趣?」
家长不愿带子女求医
  社会常质疑服务不足,叶兆辉指,从另一角度思考,服务增加不等于学童精神健康有改善。他指,根据过往经验,部分个案需要求医,但家长不愿带子女求医,惟未需要见医生的儿童,却在接受紧急支援及服务,出现资源错配(misalignment),「服务与需求不相配。」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叶认为,除了要重新对准服务,亦应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在学校、家庭及社会建立关爱氛围,从硬件及软件着手,共建儿童友好城市,让儿童感到支持及包容,有足够空间建立关系及休息,「要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也要支持及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