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用壓力煲原理釀威士忌

更新時間:03:00 2025-07-3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7-30 HKT

  傳統威士忌需要大量時間及空間釀造,且極易受天氣影響,而香港一間威士忌釀酒廠則利用科技打破這些限制,甚至令威士忌12年的熟成時間壓縮至短短10天。九龍釀酒共同創辦人劉梓康接受《星島頭條》專訪時說:「以汽車為例,傳統大家都生產汽油引擎,而我們做的是第一代電動車。」他又坦言,在港建立擁有新科技的釀酒廠,過程並不順利,更一度認為新加坡更適合初創企業發展,但考慮到傳遞香港文化願景,最後還是克服困難扎根香港。
九龍釀酒坐落於火炭一層工廈中,記者步入釀酒廠後,卻鮮見傳統的橡木圓桶,取而代之的是許多巨大的鐵鍋,且與錯綜複雜的喉管相連。劉梓康介紹,威士忌就是通過這些鐵鍋釀製,由煲煮小麥開始,一步步經歷蒸餾、提純及熟成,酒液則透過相連喉管運輸,做到全自動化生產。他說:「這是亞洲首間全自動化烈酒廠,且每年烈酒產量可高達130萬瓶,是目前東南亞最大規模的烈酒廠」。
亞洲首間全自動化烈酒廠
  劉梓康表示,若用傳統木桶熟成方法,一個桶陳放12年,才能出200公升的威士忌,但他的釀酒廠每個月就能產出800公升烈酒,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除了依賴全自動化生產之外,還有賴於熟成專利技術,而且獲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認證。
  他說:「技術核心有點像壓力煲的原理,以前要慢慢煲,我們現在就用壓力煲,去逼出木頭的精華。」通過精確控制能量、溫度和壓力,可快速萃取橡木的精華,加速整個熟成過程。更重要的是,最終產品在化學成分和口感上,與傳統方法釀造的威士忌幾乎無異。
  然而,一間初創企業即使擁有新科技,在香港順利要落地也不容易。劉梓康表示,從有想法到真正生產,團隊前後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甚至其中一年都周旋在向政府申請各種許可中,更直言「我沒試過遇到這麼大的難處,這麼棘手」。
一度與政府周旋各種許可
  他解釋,香港法例規定威士忌必須在木桶中熟成3年,而九龍釀酒的加速熟成技術不符合這一定義,因此當時海關不同意他們在酒瓶上寫明是「威士忌」,只能標註是「威士忌風味的酒」。經過漫長周旋,甚至需要立法會議員協助,最終才達成妥協,產品可以使用「威士忌」名稱,但需添加說明使用了加速熟成技術的標籤。
扎根香港 「因為我是香港人」
  當時面對困境,他也有想過選擇更友好的創業環境,例如新加坡,因該地位處東南亞、也說英文,背景與香港差不多,但更重要的是在支持高科技、高增值的工業方面十分進取,「這方面似乎做得比香港好」,當時更開出比香港更優厚的條件,邀請他們到新加坡落地,「他們給我免費的場地,提供創業資金,還會確保我拿到所有牌照。」不僅如此,他形容道,「我是一個有資本和有技術可以在全世界開廠的企業,別人都鋪紅地毯出來邀請我去開廠。」反觀香港,卻需要「自己找地方,自己申請Funding,自己申請牌照。」  面對極具吸引力的創業條件,劉梓康與合夥人最終還是選擇扎根香港,「因為我是香港人,這是我的家。」此外,他們在港創辦也獲得政府逾100萬元資金支持,包括創新科技署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及數碼港資金等。
自喻「電動車」般挑戰傳統
  雖然威士忌並非香港出名的特產,但他們希望通過烈酒將香港文化傳遞出去,為此他們想以香港的地名命名不同風味的威士忌,例如海水味濃的叫「淺水灣」、煤礦味重的叫「火炭」。他說,「我想香港的地方被人聽過,我們想用不同的方式出口香港文化」。
  據劉梓康透露,新推出的威士忌在一個星期已賣出400支,營業額近30萬元。由於前期投入龐大,雖然目前還未盈利,但已實現收支平衡。不過,他亦有憂慮,因為威士忌有炒價主要是其熟成年份及稀缺性,而九龍釀酒生產的威士忌不需要長時間熟成,「我預計會有很多人說其實這不是真正威士忌。」他認為,該問題就像電動車和汽油車一樣,如果電動車不用像汽油車那樣經常保養,但一樣跑得快、開得遠,且更便宜,那電動車也可以和汽油車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