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盼助貧困學生創出未來
發佈時間:03:00 2025-07-24 HKT

AI改變許多行業的工作方式,甚至令部分人力面臨淘汰。畢馬威香港區首席合夥人及中國副主席張頴嫻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弱勢青年群體未來如何在高科技時代具備競爭力極具難度,除了基礎學習水平,香港貧困學生還面臨軟技能和家庭「社會資本」缺乏的挑戰。因此她認為需透過社會各方力量,提升及培養他們的「軟實力」,幫助有心向上的青少年未來在社會立足。
所謂「軟實力」指的是4C技能,包括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團隊協作(Collaboration)及創造力(Creativity),不但適用於教育,也是職場核心競爭力。張頴嫻表示,「很多時候,這些小朋友不是缺乏學習能力,而是缺少合適的平台和資源去發展這些能力。」她還指,低收入家庭由於資源缺乏,很多時候將教養重心放在「硬實力」的養成上,某種程度上造成孩子的發展不均。
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
考慮到這點,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與畢馬威於2025年獲得「攜手扶弱基金」支持,推行為期3年的「攜手創明天——支援貧窮兒童脫貧計劃」,以基層兒童及家庭為對象,受惠人數逾2800人。
她續稱,「雖然話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但某些機會始終因環境問題,比較難獲得,若這些群體有向上的心態,而剛好有機構能夠幫助他們扭轉未來機遇,是件很正面的事情。」畢馬威亦已制訂目標,希望到2030年能夠透過教育、就業同創業賦能,提升全球1000萬名弱勢青少年的經濟實力。
除了改善英文學習能力外,該計劃還將透過「商家社校」四方協作,幫助他們打破跨代貧困,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對於此次計劃具體的內容,張頴嫻表示,會為家長提供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坊,加強基層家庭對子女成長的支援能力。同時,亦會為基層兒童提供成績衝刺班和4C技能工作坊,幫助兒童提升學習興趣和未來所需技能。另外,更會舉辦共融工作坊及暑期託管班,並邀請國際學校學生擔任義工,為基層兒童提供交流和融合機會。最後,畢馬威會鼓勵同事作為義工參與友師英文對話組、閱讀工作坊、手工藝工作坊及企業參訪等活動,全面幫助基層兒童的發展。
邀請國際學校學生交流
除了與SoCO的合作,畢馬威還與「Project WeCan」(學校起動計劃)合作多年,為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學生提供企業營運、數據管理和財商教育等培訓,透過分享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提供工作體驗及職業生涯分享等活動,幫助他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職場和職業人士,更全面地了解職場需求,提高職業規劃意識。
張頴嫻亦承認,社會確實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但作為企業,畢馬威會致力於透過利用自身資源,例如資金、專業技能和義工服務,盡量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除了資助弱勢群體外,她透露,畢馬威會給每位員工每年8小時的辦公時間用於義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扶助弱勢群體、關愛動物及保護自然環境等,僅在2024財年,畢馬威員工在全國已提供了約15850小時的義工服務,她還說,「有些員工會在周末參與,甚至攜帶家屬一齊做義工,有時候甚至一些前員工也會回來參加義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