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一鋼琴家沈靖韜的時間音樂|以琴韻影響生命 一生與音樂同行

更新時間:09:00 2025-11-13 HKT
發佈時間:09:00 2025-11-13 HKT

今年香港古典樂壇最大新聞,無疑是鋼琴家沈靖韜勇奪2025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冠軍,成為首位於重量級國際鋼琴大賽得到「世一」的香港鋼琴家。旋歌高奏,沈靖韜獲媒體爭相報道,邀約不斷,幾場香港音樂會門票火速售罄,成為樂壇炙手可熱的鋼琴家之一。

除了演出,沈靖韜最新的動態是加盟國際唱片公司,遠赴德國Emil Berliner Studios,在這個曾與郎朗、久石讓、John Williams等知名音樂家合作的錄音室中錄製全新專輯《Timeline》。儘管新專輯只收錄巴赫《夏康舞曲》這首比賽曲目,但選曲以德國樂曲為主,反映沈靖韜能夠在比賽中突圍而出的關鍵——對複雜音樂結構的理解。事實上,他在訪問中形容音樂創作講求邏輯和理性,情感表達只有合情合理才能讓人理解。

沈靖韜還為專輯加入「時間」的概念,通過不同時期的樂曲,把音樂和時間的關係連結起來。專輯以巴赫《C小調觸技曲》開始,其音樂主題原封不動地反覆彈奏十七次,演繹了時間動與不動的可能;接着是四套布梭尼改編巴赫、布拉姆斯和蕭邦的作品,這位深受德國風格影響的作曲家用其時代的技巧改編前人的音樂,本身已是一種時間對話;專輯最後收錄葛利格仿十八世紀舞曲風格的《霍爾堡組曲》,這套樂曲多數演奏樂團版本,反而令人忘記鋼琴版才是原版,沈靖韜特別選彈這曲,發思古之幽情,為精心策劃的時間旅程劃上句號。

沈靖韜對談錄 以琴韻影響生命 一生與音樂同行

自今年范‧克萊本(Van Cliburn)國際鋼琴大賽奪魁以來,沈靖韜(Aristo Sham)的藝術旅程便如奔流不息的音樂長河。他將飛行當作漫步,在各大音樂廳間從容穿梭,讓琴音在世界各地綻放。趁他十一月返港,與小提琴家陳蒨瑩共譜弦琴對話之際,這隻「音樂蜜蜂」終於得以暫停片刻,跟我們分享他對音樂境界的追求,對藝術傳達的思索,以及生命與音樂相濡以沫的深刻連結。訪談終了,這位鋼琴家令我們聯想起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用生命影響生命》中的詩句:「請相信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為相信你而開始相信自己。但願我們都能活成一束光,綻放所有美好。」

十一月初的香港文化中心,沈靖韜與陳蒨瑩的琴弦對話,讓眾位樂迷心潮澎湃。不僅因兩位香港音樂家技藝精湛,更因他們演繹的音樂中蘊藏着深邃意境,令每位聽者各有所得,雖感悟不盡相同,卻總能在心弦留下久久不散的餘韻。

當晚,沈靖韜指下的孟德爾遜(Felix Mendelssohn)《蘇格蘭奏鳴曲》宛如流動的畫卷。第一樂章的琴音如風雨欲來,勾勒出蘇格蘭高地的蒼茫;第二樂章似精靈舞動,音符輕盈躍動;至第三樂章,樂曲轉向激昂,最終以燦爛琴音劃破陰霾,引領聽眾走向光明。這不僅是音樂之旅,更是對生命歷程的觀照。

音樂探索之路

音樂有起落,一如人生,沈靖韜的音樂之路並非坦途。從「鋼琴神童」到青春期的自我摸索,中二後他遠赴英國求學,其後考入哈佛大學及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修讀雙學位,主修經濟與鋼琴。「當時選擇經濟,某種程度是為了逃避抉擇。」直至二十一歲,他才真正將鋼琴定為畢生志業,「那時才明白,若不對未來許下承諾,便永遠無法抵達音樂的至高境界。」

立志之後,挑戰依然。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音樂會邀約驟然中止,他形容那是「演奏生涯的最低谷」。然而他未曾止步,反而踏上旅途,在較遲限制入境的巴西,感受節奏如何融入當地人的身體律動,他也將各種文化體驗如海綿般吸收內化。「藝術是世界的映照,經歷越豐富,藝術便越深厚。」

周遊列國的經歷讓他接觸多元文化,即便居家時光,他也沉醉於地圖研究。「如同音樂,我鍾情於探索結構中的隱性,地圖正是這種表達的載體。」在他眼中,地圖如同樂譜,每個符號都蘊含深意。「偉大的作曲家總能以最簡潔的符號,傳達最完整的意念。」他特別推崇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用極少的資訊,清晰傳達樂曲意圖。」

疫情期間,他潛心研習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對樂曲結構、思維乃至人性都有了更深體悟。「這些音樂,即使用一生鑽研,仍能不斷發現新意。」問及他理想中的鋼琴詮釋,如何讓人重新發現樂章中埋藏的深意,甚至綻放全新的感動——如同葛倫‧古爾德(Glenn Gould)之於巴赫,阿圖爾‧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之於蕭邦——沈靖韜沉思片刻答道:「我們這些演奏者,終其一生追尋的無非是最深刻、最原始的聲音。我鍾情於情緒與結構的平衡……音樂的結構與邏輯,人性、訊息與表達,都至關重要。我渴望找到完美的組合。」

鋼琴詮釋哲學

作為音樂家,他區分兩種創作狀態:研究模式與表演模式。
「研究時如科學家,用放大鏡檢視每個音符;表演時則專注於如何最有信心地傳達音樂精髓。」他以色彩形容琴聲:「每個音符都擁有不同的色澤與質地。」他期盼聽眾能從他的音樂中感受到「某種東西」:「不必是特定的色彩或質感,但必須有所觸動。感受到甚麼或許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確有所感。」

作為樂迷,我們深深體會到,沈靖韜正不懈努力,「以音樂影響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泰戈爾說,而音樂也像光,演奏者就是引領人們走向光明的同行者。

回顧音樂初心

對不少人給予「神童」的封號,沈靖韜不以為然:「從小到大,我從不認為自己是神童,只是在做熱愛的事。」土生土長,三歲習琴,六歲作曲並考獲鋼琴八級,十歲奪得德國埃特林根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冠軍。沉潛多年,二十九歲的他如今在范‧克萊本大賽摘下桂冠,讓「鋼琴神童」之名以嶄新面貌重回大眾視野。

然而他從不以天才自居,對「神童」稱號亦淡然處之。「我向來不在意他人如何稱呼,只專注做好自己。」如今閱歷豐富的他,早已不是當年登台的小男孩,但今年九月的一場巡演,卻讓他重拾童年彈琴的純粹。「在彈到渾然忘我、即興發揮的瞬間,突然感受到八歲時的天真與治癒。」那一刻,音樂與他之間再無隔閡,「沒有過度思考,只有純粹的音樂。」回想與鋼琴為伴的歲月,一切如此自然:「從沒有人逼迫,我做每件事都有原因,不喜歡『因為要做而做』。」

孤獨與靈感

雖然曾探索人生的其他可能,他最終領悟:「現場音樂的感染力,無可替代。」因此每場音樂會他都全力以赴,曲終人散後不僅筋疲力盡,心情更久久難平。「最孤獨的時刻不是演出前,而是落幕後。」他微笑說道,當觀眾散去,他仍沉浸在音樂的專注狀態,滿懷分享的渴望,卻無人可聊,「那幾小時特別渴望交流,我會致電友人,延續那份連結,常常直到凌晨三點方能入睡。」

反而飛行時光成為他珍貴的「獨處時刻」:「我偏愛沒有Wi-Fi的航班,切斷網絡才能真正與自己相處。」某次飛行中,他臨窗凝望雲層,感受時間流逝,突然領悟「時間的趨向」,這個靈感催生了他的首張專輯《Timeline》:「那是一種人人都擁有、卻又獨一無二的感受,正是我想在專輯中呈現的。」

Aristo Sham《Timeline》

  • 發布日期:2025年11月7日
  • 專輯種類:CD

文:葉泳心、劉國業    圖:汪旭峰、劉駿軒、環球唱片   場地提供: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V Music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