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堯–管弦樂變奏 走進電影院和虛擬世界 |自得其樂

更新時間:03:00 2023-04-2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3-04-28 HKT

1900年的世紀前夕,由菲林記錄的影像開始在銀幕上動起來。連續的菲林定格變成電影,起初只是非常短的影片,卻為當年的觀眾帶來不少震撼——黑白片記錄着火車頭駛進車站,電影院的觀眾卻被甚為逼真的影像嚇倒,以為火車會撞向自己而逃跑。
文:胡銘堯  圖片:香港管弦樂團提供

早年的電影大師,在電影迅速發展的時期,就認識到音樂在電影的強大威力。當電影還沒有人聲對白、沒有環境聲響時,音樂成為了電影唯一的聲音,增潤影像的情感,同時幫助電影訴說故事。

新的媒體,造就了對音樂新的需求——為電影創作音樂,成為了新的工作。但是,當創作人開始習慣為這些媒體創作的時候,不經不覺間也影響了音樂本身。由蘇聯導演愛森斯坦執導的電影《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講述沙皇時代的波坦金號,士兵受着壓迫和凌虐,憤而起義,將軍官們全部丟下海。他們的起義,得到黑海沿岸最大港口城市敖德薩(Odessa)居民鼎力支持和援助,但結果卻引來沙皇調動龐大軍力鎮壓,最後發生的是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1925年電影首映時,它的音樂是來自編彙已有的作品。但因着電影情緒與張力,奧地利作曲家梅索(Edmund Meisel)以12天時間,緊隨電影的節奏而創作了一套非常澎湃的管弦樂,令電影衝出蘇聯,開始在歐洲流行,有人甚至認為,他緊跟場景而寫的配樂,是當代荷里活配樂的先驅。可是,這個版本的原樂譜在1930年代以後已經散失,直至到1990年代才由學者研究並將之重現。而今時今日,更多人接觸過這部電影的配樂,卻是編彙自蕭斯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的交響曲的版本。電影中敖德薩階梯大屠殺的一段,皇軍從階梯頂端向廣場平民開槍,交替用了第十一交響曲與第五交響曲的選段,音樂令人心寒抖動。

蕭斯達高維契一生除了寫過不少交響曲外,早年也因着電影音樂的收入,而寫了不少配樂。電影的畫面布局與場面,令他的交響曲很有電影感。新的媒體,為音樂創作帶來影響,同時也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媒體與藝術,互為影響。

《波坦金戰鑑》的首映,距離現在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一百年前,我們見到交響樂怎樣走進新穎的媒體,而最後推展出新的音樂體裁。今時今日還有沒有這些例子?我們怎樣見證着媒體與藝術的互為互動?帶着肯去嘗新、敢去面對新事物的態度,當然非常重要。而在我們身邊,其實已經有不少這種新的互動慢慢發生。其中一種,就是遊戲配樂。

新媒體音樂舞台

遊戲配樂與電影配樂,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就是遊戲並不如電影般,有着綫性的時間軸。電影由開始到完結,影像連續進行,觀眾並沒有選擇影像的權利。但是,電子遊戲卻是受着玩家操控,可以有不同的故事。起初電子遊戲也是綫性的發展,玩家跟隨着遊戲的故事前進,只差在玩家過關的能力和速度。但是,30年後的今天,遊戲的種類已經層出不窮,有些遊戲只有一個主要任務,怎樣達成它,玩家在行動上與時間上都有絕對的自由。

這種自由的遊戲,於5年前推出的《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就是一例。遊戲音樂,有着不同的設計理念,但同時亦成為作曲家大展身手的舞台。假以時日,我們可以觀察這些來自新媒體的音樂,如何影響着音樂作品,因為創作者已經投身進不同的世界,習慣了這些世界的思維,來為新音樂下筆。

梁皓一寫第一交響曲,取名《元宇宙》(《The Metaverse》),同樣也是來自這種設計思維——元宇宙中玩家完全自主,遊戲沒有時間軸。身為創作者,怎樣為這種多元世界創作音樂?曾經為賣座電影與大型遊戲擔任作曲,他認為這將是推展交響曲可能性的好時機。這部交響曲,恰好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