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瑜之樂——文化傳情
田徑運動員、男子百米亞洲紀錄保持者蘇炳添在國家隊訪問香港期間,說過:「小時候的我跟許多男孩一樣,喜愛閱讀香港的武俠小說。我最愛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和《天龍八部》,所以深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段簡短的說話,幾個生動的例子,引來理工大學演講廳內的觀眾一輪熱烈的掌聲和笑聲。
蘇炳添來自珠江另一端、與香港對望的中山市。跟許多於大灣區內成長的朋友一樣,從小煲七點半、八點半時段的港劇,在TVB的熏陶下長大。這位「亞洲飛人」笑容親切、講流利廣東話之餘,又對港式文化駕輕就熟,盡顯親和力。
語文是溝通和傳訊的工具,文化則最能夠傳情達意。偶像人物、經典金句,歌曲歌詞、電視電影、地道美食……其連繫人心的能力,有時勝過千言萬語。
我和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丈夫,於牛津大學相識時,第一個交談的話題,是用英文討論歌神張學友到底哪一首歌最好聽。認識一段日子後,發現這位男生除了英文和普通話外,也懂得不少廣東話。細問之下,知道他是因為小時候不斷追看黃日華和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傳》而漸漸學會粵語。剛巧我也是《射雕》粉絲。
記得當年一位來自泰國的同學告訴我,她只懂得一個中文詞彙。我猜測一定是「你好」一類的打招呼用語。想不到她竟然以泰式諧趣粵語,逐字說出「劉德華」三個字。另外一位來自日本的研究生,對香港的想像,來自鄭伊健和「古惑仔」系列電影。一位來自韓國的博士後同學,則對許鞍華執導的《半生緣》和黎明的演出印象深刻。那是千禧年代,當時港產偶像在亞洲深入民心的程度,可見一斑。
回頭講講蘇炳添所鍾愛的文學泰斗金庸。曾經聽聞「但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這說法。我認識幾個十分重視文化傳承的海外華人家庭,其中一個遠在北歐。他們由祖父輩到兒、孫幾代,也是以郭靖大俠的耿直無邪和忠肝義膽,作為做人處世的楷模。查良鏞先生創作的武俠巨著,不但極富娛樂、商業和文學價值,同時朔造了不少青年的道德觀念,為全球華人提供了一套邏輯清晰,並富有想像力的共同語言。
至於蘇炳添引用的金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據說最先出自李小龍,再由電影《功夫》中的火雲邪神發揚光大。李小龍是一個通行世界的文化符號,他的電影聞名遐邇,輻射範圍跨越亞、歐、美、非、澳各洲。而周星馳執導的《功夫》,本身就是一個匯聚中外普及文化經典的盛宴,在世界多個地方發行時也叫好又叫座。
有如此豐厚的底子,希望香港今天的流行文化能夠繼往開來,再次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黎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