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公啟事錄——SPAC淘金熱消退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近期成為金融創新關鍵詞,不少富豪對其趨之若鶩,紛紛尋求於美國籌組SPAC公司集資,港交所(388)亦表示正積極研究上市機制。
  SPAC本質是空殼公司,不存在任何商業營運行為,其成立目的就是透過IPO(首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並於上市兩年內透過併購企業,幫助目標企業間接上市。SPAC最大優勢是上市門檻較傳統IPO低,跳過審批流程,將上市時間由至少一至兩年,縮短至最快六個月,加上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募資遭遇困難,許多未上市的企業特別是初創公司,轉而尋求以SPAC方式進入資本市場。
  因此在過去一年,SPAC火熱情況前所未見,單是去年美國已有合共248間SPAC上市,按年大增逾三倍;總集資額達833億美元,按年增逾五倍。於今年首季更有304間SPAC上市,佔美國IPO總數逾七成,集資超過986億美元。
  然而對於散戶而言,SPAC於入場時根本無法確保最終上市的目標企業,只能依賴發起人眼光,投資風險相對較大。對此美國證監會已公佈新指引,對數百間SPAC發行予早期投資者的權證,是否可被視為股票工具提出質疑,並建議擔保公司或須重新提交財務報表,以將相關權證視為一項負債,意味投資SPAC存在相當大監管不確定性,導致SPAC淘金熱潮瞬間降溫,四月發行量大減近九成至12宗,集資額低於50億美元。
靄華押業主席
陳啟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