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地才」變明天「本地才」

 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外地人才如果能在香港與本地人才高度融合、互相合作,將大大提高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世界各地有能之士如果匯聚香江,共同發展、取長補短,可以產生一加一遠大於二的乘數效益,是讓香港能成為人、財、物重要集散地及科技樞紐的必要條件。外地人才會帶來許多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及多元文化,也為香港帶來更廣闊的人脈關係和境外網絡,有助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外聯內通」的獨特角色。

       日前,筆者所屬的「香港內地經貿協會」和「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與一眾友會組織了來自兩岸四地及10個國家的人才一同參訪立法會。參訪的一行34人來自香港、內地、澳門、台灣的不同人才板塊,也包括來自土耳其、巴西、保加利亞、荷蘭、美國、英國、澳洲、以色列、俄羅斯、印度這10個國家的在港人才,有的在香港高等學府就讀或工作,有的已經在香港開展事業,也有來自基層的本地大學生。林振昇議員與立法會大樓導賞人員帶領一眾人士參觀了立法會大樓各項設施,特別是議事大廳,並當場講解立法會的運作,介紹立法會選舉的制度,回答了有關議會議題及議事程序等問題。

        林振昇、黃錦輝、林筱魯、江玉歡、洪雯幾位議員在立法會大樓與來自各地的人才進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作為立法會議員的心得,同時了解外地人才在香港的工作、居住及學習情況,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各地人才更好地融入香港社區,通過外地人才讓不同國家、地區的朋友與香港建立更緊密聯繫,吸引更多人才來港。鼓勵他們積極與本地社區及人才互動,甚至參與社區服務,通過他們讓更多外地朋友了解香港的最新情況,接收關於香港的正確信息,說好香港故事。在交流發現不少外地人才很關心本地文化保育、教育及社區發展情況,深感他們對香港產生了歸屬感。議員們也表示樂於反映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問題給政府,完善香港的人才政策。 

        要稱得上國際大都會,香港必須是個人才薈萃、自由開放、包容共濟、便於流動的大城市,這是香港賴以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定維持及強化,不可動搖。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筆者回想到60至8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量外地人士移居香港,特別是許多港人的上幾代都來自內地,可謂五湖四海、各顯神通。外地人才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講著不同的語言或方言,帶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合作與競爭並存,但同樣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多發展機遇而來,為這個城市帶來強大生命力,最終也造就了香港當時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輝煌。如果說那是個黃金時代,也就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人才版塊之間必然有碰撞,矛盾必定油然而生,但當時大部分人都本著做好自己、力爭上游、不甘落後的心態,挑戰新事物、新人事,「獅子山下」的互助精神也是這樣練出來的。。

        人才的融合包含了合作與競爭兩大元素,互為因果,並非簡單的零和遊戲。與外地人才的競爭雖然會對本地人才產生一定壓力,但同時也是動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個自由、法治、多元化、友善、包容、務實的環境下各地人才得以各展所長、互相合作、公平競爭,一起發掘新機會。狹隘的保護主義只會助長好逸惡勞、自我封閉、不思進取的態度,害怕競爭而排斥外地人才更是極大的倒退,必須經常警惕,許多大城市的沒落與此不無關係。香港人的上幾代不就是從外地來到這個城市落地生根的嗎?當然,生活在經過多年艱苦奮鬥才建設起來的香港,互相尊重、愛惜環境、遵守秩序、奉公守法、和平共處是必須的。如何達至各個人才版塊的總體平衡,考驗政府與民間的智慧,而社會各界也必須共同為各地人才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昨天的外地人才如今許多已是今天的本地人才,我們務使今天「外地才」變明天「本地才」,真正促進人才的大融合。

撰文:黃炳逢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

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總召集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