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地才」变明天「本地才」

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外地人才如果能在香港与本地人才高度融合、互相合作,将大大提高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世界各地有能之士如果汇聚香江,共同发展、取长补短,可以产生一加一远大于二的乘数效益,是让香港能成为人、财、物重要集散地及科技枢纽的必要条件。外地人才会带来许多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及多元文化,也为香港带来更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境外网络,有助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外联内通」的独特角色。
日前,笔者所属的「香港内地经贸协会」和「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与一众友会组织了来自两岸四地及10个国家的人才一同参访立法会。参访的一行34人来自香港、内地、澳门、台湾的不同人才板块,也包括来自土耳其、巴西、保加利亚、荷兰、美国、英国、澳洲、以色列、俄罗斯、印度这10个国家的在港人才,有的在香港高等学府就读或工作,有的已经在香港开展事业,也有来自基层的本地大学生。林振升议员与立法会大楼导赏人员带领一众人士参观了立法会大楼各项设施,特别是议事大厅,并当场讲解立法会的运作,介绍立法会选举的制度,回答了有关议会议题及议事程序等问题。
林振升、黄锦辉、林筱鲁、江玉欢、洪雯几位议员在立法会大楼与来自各地的人才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作为立法会议员的心得,同时了解外地人才在香港的工作、居住及学习情况,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希望各地人才更好地融入香港社区,通过外地人才让不同国家、地区的朋友与香港建立更紧密联系,吸引更多人才来港。鼓励他们积极与本地社区及人才互动,甚至参与社区服务,通过他们让更多外地朋友了解香港的最新情况,接收关于香港的正确信息,说好香港故事。在交流发现不少外地人才很关心本地文化保育、教育及社区发展情况,深感他们对香港产生了归属感。议员们也表示乐于反映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给政府,完善香港的人才政策。
要称得上国际大都会,香港必须是个人才荟萃、自由开放、包容共济、便于流动的大城市,这是香港赖以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定维持及强化,不可动摇。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笔者回想到60至8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外地人士移居香港,特别是许多港人的上几代都来自内地,可谓五湖四海、各显神通。外地人才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讲著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带著不同的生活习惯,合作与竞争并存,但同样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多发展机遇而来,为这个城市带来强大生命力,最终也造就了香港当时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辉煌。如果说那是个黄金时代,也就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人才版块之间必然有碰撞,矛盾必定油然而生,但当时大部分人都本著做好自己、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心态,挑战新事物、新人事,「狮子山下」的互助精神也是这样练出来的。。
人才的融合包含了合作与竞争两大元素,互为因果,并非简单的零和游戏。与外地人才的竞争虽然会对本地人才产生一定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更重要的,是在一个自由、法治、多元化、友善、包容、务实的环境下各地人才得以各展所长、互相合作、公平竞争,一起发掘新机会。狭隘的保护主义只会助长好逸恶劳、自我封闭、不思进取的态度,害怕竞争而排斥外地人才更是极大的倒退,必须经常警惕,许多大城市的没落与此不无关系。香港人的上几代不就是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落地生根的吗?当然,生活在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才建设起来的香港,互相尊重、爱惜环境、遵守秩序、奉公守法、和平共处是必须的。如何达至各个人才版块的总体平衡,考验政府与民间的智慧,而社会各界也必须共同为各地人才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昨天的外地人才如今许多已是今天的本地人才,我们务使今天「外地才」变明天「本地才」,真正促进人才的大融合。
撰文:黄炳逢
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
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总召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