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沉淀物事件反映深层次问题

最近皇后山村的食水黑色沉淀物事件,大部分杂质被验出为沥青,并夹杂树脂,令人想到2015年的铅水事件及各区越来越多的爆水管情况,都是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
水务署一直说水质没问题,可以安全饮用,尽管事后急忙补锅,承认确实影响食水安全的观感,但仍然千方百计解释没有水质问题。说什么2020年实验过滚水煮沥青不会释出有害物质,沉积物为惰性,对人体不构成危害等等。这些说法大部分市民可能都听不懂或听不进去。水务署回应的态度,令人感到官僚作风依然存在,不想正视问题,避免直接承认责任。难怪被问到会不会亲自饮用有黑色沉积物的食水时,没敢正面回答。说是科学其实也离不开常识,在食水里面明显的沉积物,给了谁都觉得有问题。饮了不影响健康这样的话,今时今日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
令人疑惑的是2022年署方已经发现有沉淀物问题,为什么当时没有去深入处理?只是轻描淡写。2020年的食水沥青实验是否倒过来让市民觉得署方早已察觉有问题,等到出事了,却以此作为挡箭牌? 居民饮用含有沥青沉积物的水可能已经有一段时间,谁敢保证长期不影响健康?如果不彻底处理,估计问题还是会陆续发生。官僚主义的表现,莫过于那种当下只要不出大事就好,可避则避,不思进取,莫非等退休?留待以后有事才由当时负责的人去承担,没有把问题看远看深,缺乏危机感。这次事件是否显示相关部门一直存在管理文化的问题?不一定是个别人士的问题,也不全部是现任的问题,要趁此机会釜底抽薪,寻找问题的根源及彻底解决的方法。
特首在有关部门交待后马上召开跨部门高层会议,并作出指示,协调监督各级快速处理事件,发展局长也亲自落场检视,并直接面对市民,显示负责任的态度,重视民生工作。政府也要认真思考执行部门是否存在深层次管理文化问题?导致处理民生事务的能力未能提升。在政府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各政府部门相继加强新科技、新方法的应用,有些部门初见成效,事件显示水务署是否严重滞后?有没有应用各种技术来处理问题?水务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查找问题根源,尽快更换有问题水管,虽然牵涉工程及交通等问题,但长痛不如短痛,必须急市民所急。之前发生铅水事件及更多水管爆裂的问题后,有关部门究竟有没有考虑一直沿用的管道物料及技术是否过时?据笔者了解,有不少先进城市的食水管道早已不使用传统金属物料,也不需要以金属物料来焊接,不会因为相关工序而做成管道内残留金属物质,造成类似铅水事件的问题,耐用程度比传统管道还要好,为什么香港在这方面并未跟上?是否需要使用更耐用、不产生沉淀、更节省人手及成本效益更高的方法和材料,这次必须全面检讨并改进。
笔者去年在北京参观了国家的12345市民热线中心,他们针对民生问题为老百姓提供跨部门、跨层级、跨辖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解决了不少施政拖拉的问题,让各地官员及部门在科技的协助及系统的监督下,更有效帮助民众解决大小事!以现代信息科技为基础,民众各种问题被反映到的12345市民热线系统作出解决,真正做到“民生无小事”,建立了官员和部门不能回避的协调及监督机制。特区政府应该借鉴一下,研究当中适用于香港的地方,利用各种科技实实在在地解决经济民生问题。
撰文:黄炳逢/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