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手球隊奮戰精神振人心 趁勢喚起各界加力支援 | 社論

  香港男子手球隊在全運會歷史性打入四強,儘管與獎牌擦肩而過,但這群業餘球員面對內地職業選手時展現的鬥志與堅持,贏得了全城掌聲。然而,掌聲背後,我們更應把握此次契機,思考如何加力支持他們。

  目前,本港僅有8個符合標準手球場,港隊不僅難以經常使用室內場地訓練,更需在露天場地日曬雨淋,有時還在硬地球場練習,而手球員頻繁躍跳、碰撞,在堅硬地面訓練極易受傷,違背了「手球不應在石地上玩」的原則。

  由於手球項目尚未達到精英級別,運動員獲得的資助有限,其他支援亦相對少。然而,全運會佳績證明,即使是非精英項目,同樣能凝聚市民、展現香港精神。企業與社會各界應趁勢加大支持力度,既為運動員提供發展機會,亦提升品牌形象。這種商界與體育界的協作,正是推動本地體育多元發展的關鍵。

  值得肯定的是,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迅速表態,承諾為手球運動員爭取更好的訓練場地。這種靈活回應,既體現政府對運動員艱辛的理解,亦展現務實作風。在土地資源緊絀下,與其追求完美方案,不如先為手球運動提供「簡約主場」—例如改造現有場地或增建基本設施,此舉成本較低、見效更快。

  更重要的是,手球隊的突破引發公眾對非精英項目的關注。政府應以此為契機,全面檢視全運會中本港運動員的整體表現,系統性評估哪些項目具發展潛力、哪些運動員值得重點扶持。與其被動等待運動員達到「精英標準」,不如主動發掘有潛力的項目,提供針對性支援,才能真正擴大本港體育的基礎。我們期待政府、企業與市民攜手,為這些默默付出的運動員築起更堅實的舞台,讓香港體育的真正價值,在汗水與堅持中綻放光芒。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