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手球队奋战精神振人心 趁势唤起各界加力支援 | 社论

  香港男子手球队在全运会历史性打入四强,尽管与奖牌擦肩而过,但这群业余球员面对内地职业选手时展现的斗志与坚持,赢得了全城掌声。然而,掌声背后,我们更应把握此次契机,思考如何加力支持他们。

  目前,本港仅有8个符合标准手球场,港队不仅难以经常使用室内场地训练,更需在露天场地日晒雨淋,有时还在硬地球场练习,而手球员频繁跃跳、碰撞,在坚硬地面训练极易受伤,违背了「手球不应在石地上玩」的原则。

  由于手球项目尚未达到精英级别,运动员获得的资助有限,其他支援亦相对少。然而,全运会佳绩证明,即使是非精英项目,同样能凝聚市民、展现香港精神。企业与社会各界应趁势加大支持力度,既为运动员提供发展机会,亦提升品牌形象。这种商界与体育界的协作,正是推动本地体育多元发展的关键。

  值得肯定的是,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迅速表态,承诺为手球运动员争取更好的训练场地。这种灵活回应,既体现政府对运动员艰辛的理解,亦展现务实作风。在土地资源紧绌下,与其追求完美方案,不如先为手球运动提供「简约主场」—例如改造现有场地或增建基本设施,此举成本较低、见效更快。

  更重要的是,手球队的突破引发公众对非精英项目的关注。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检视全运会中本港运动员的整体表现,系统性评估哪些项目具发展潜力、哪些运动员值得重点扶持。与其被动等待运动员达到「精英标准」,不如主动发掘有潜力的项目,提供针对性支援,才能真正扩大本港体育的基础。我们期待政府、企业与市民携手,为这些默默付出的运动员筑起更坚实的舞台,让香港体育的真正价值,在汗水与坚持中绽放光芒。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