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出頭】疫情下弱勢面對的「受難日」

早幾日,林鄭在記者會上以「抗疫百日,曙光漸露」為題,指武漢肺炎疫情稍為緩和,加上最近更錄得連續十多日沒有新增本地感染個案,可以稍為放寬防疫措施。可是,對弱勢社群而言,「抗疫百日」卻僅帶有「受難百天」的意義,已經暫緩超過三個月的資助長者和殘疾人士日間中心和家居照顧服務卻仍然恢復無期,令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同時面對抗疫和服務暫停所帶來的雙重打擊。最近,我和民間團體合作進行了一項《疫情下暫緩日間中心及家居服務對特殊需要人士的影響》調查,揭示了服務暫緩對長者和殘疾人士生活的影響,調查結果絕對值得社會關注。
調查共訪問了二百零三名長者和殘疾人士,當中四成八受訪者為六十歲以上長者,近九成九表示自己有殘疾或長期病患。宏觀各個服務類別,物理或職業治療均被指為服務暫緩的「重災區」,分別有六成二和九成三使用日間中心和家居物理或職業治療服務的受訪者表示其服務暫停或減少。另外,調查結果亦顯示九成六使用家居清潔的受訪者表示服務受影響而暫緩。對有特殊需要的人士而言,這些服務關乎維持他們的基本生活、健康和自理能力,以確保他們能夠繼續有能力於社區生活。故此,服務暫緩帶給他們的不但是即時的困難,同時亦可能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影響。
就身體和心理狀況的影響而言,分別有六成四、六成八和五成九表示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減少令他們的健康狀況轉差、身體活動能力出現倒退和自我照顧能力倒退,亦有五成九受訪者表示因服務減少而出現負面情緒,可見服務減少對受訪者構成嚴重的身心影響。有長期需要使用呼吸機的殘疾人士表示,物理治療師暫停上門提供「拍痰」服務,令他呼吸出現困難,難以外出;更有長者表示原本每星期一次的物理治療服務停頓超過三個月,令他的肢體活動能力下降。
疫情下,科技應用在支援服務的模式漸現契機,公立醫院、安老院等紛紛增設視像探望服務。事實上,隨着智能設備的普及化,可用作視像通話的設備價格逐漸下降,服務單位理應善用這些科技,為服務使用者提供替代支援。有八成受訪者接受服務單位透過視像通話提供治療、輔導、個案跟進等服務,但調查結果卻顯示只有兩成服務單位有提供類似服務,普及程度顯然不乎有關科技的發展速度,令人感到失望。然而,視像通話的互動溝通方式逐漸被各界所應用,配合政府推行「樂齡科技」相關的政策,更可見其發展契機,社署應考慮資助服務單位和使用者購買智能設備,藉此探討新的服務提供模式。
事實上,不少服務單位的前綫同工反映,防護裝備不足為服務暫緩的其中一個主因,政府卸責,不願意為服務單位保證提供足夠防護裝備,將長者和殘疾人士視作犧牲品。近日疫情逐漸受控,防護裝備的供應增加,政府宣布為每位市民派發可重用和一次性口罩,變相已再無藉口拒絕為服務單位提供足夠防護裝備,所以家居上門服務亦理應有盡快恢復的條件。更重要是,服務停頓多時的確令不少長者和殘疾人士出現倒退現象,即使服務恢復,服務單位亦必須為受影響人士重新評估需要,更新護理計畫,以盡量彌補服務暫緩的影響,才能配合他們往後的生活需要。
張超雄(工黨立法會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