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大嶼山的抉擇——棕島與城市綠洲

  在崇尚發展和生活逼人的香港,大嶼山這個香港第一大島嶼居然仍是樸雅優美,還保存大片完好的陸地和淡水生態環境未被破壞,不但讓市民可逃離鬧市煩囂,而且為香港提供無償的「生態系統服務」,實是難能可貴。可是好景不常,大嶼山正面對大規模、劇烈和難以逆轉的發展威脅,珍貴而脆弱的生態和自然景觀,岌岌可危。有見及此,綠色力量早在○八年已展開大嶼山的蝴蝶和蜻蜓生態普查,彌補一向欠缺文獻及科學記錄的大嶼山生態狀況。

  直至一八年綠色力量在大嶼山錄得一百七十六種蝴蝶,佔全港總數約三分之二;六十七種蜻蜓,佔全港總數一半上。每一種蝴蝶的幼蟲(俗稱毛蟲)只會啃食一種或幾種植物,而不同的蝴蝶幼蟲會選擇不同的植物;蝴蝶成蟲又需要吸啜不同植物的花蜜,牠們整個生命周期與植物關係密不可分。而「罕見」及「非常罕見」的蝴蝶物種對原生或珍稀植物的依賴更甚,該調查就錄得二十八種「罕見」及二十四種「非常罕見」蝴蝶,共佔錄得物種三成,足見大嶼山的陸地生境狀態良好及植物的多樣性豐富非常。

  蜻蜓的幼蟲在淡水生境如:河溪、沼澤中成長,捕食水中各種小動物如:小魚、蝌蚪等;成蟲在陸上生活,捕食各種陸上飛蟲如:蚊子。因為蜻蜓幼蟲需要很多其他水中生物作食物,而牠及其獵物也需良好的水質,所以蜻蜓能反映淡水生境的水質和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從蝴蝶和蜻蜓的物種數目可知大嶼山的生態價值是如何的高。

  最近全球多名頂尖專家批評人類破壞大自然是導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元兇,並建議政府推出的恢復經濟計畫中必須切實加強保護環境,並將人類健康與環境健康視作一體。香港○三沙士疫情過後,政府為振興經濟,在大嶼山推出觀光纜車等開發項目,對島上自然資源和生態增加壓力之餘,卻未有加強保育和有效執法,導致很多生境如:東涌、貝澳不斷遭到破壞。

  經此新冠病毒一疫,政府應摒棄「先破壞、再發展、後修補」的錯誤發展觀,要醒悟人的生存與自然息息相關,因果循環,因此大嶼山更是要好好保育。

  大嶼山理應作為香港人的「城巿綠洲」,以「自然與人類福祉共存」的基本原則去發揮其功能和導向發展。在此原則下島上自然和傳統資源應在政府政策下視為「公共利益」,在各項政策、行政和工程決策時,其保育應作為優先考慮,以存護生態系統服務(即:清新空氣,寧靜環境,清潔的河水和海灘)、保育天然美景和統傳特色、確保環境和社會承載能力不超載,及致力消除環境破壞的誘因作為首要發展導向。為免大嶼山變成「棕島」,政府應立刻:

(一)劃定「發展禁區」,輔以法例及行政措施保護高生態價值及自然環境質素的地方,摒棄「平衡發展與保育」這個濫用得不可持續和失效的原則; 

(二)制定島上嶄新的環保運輸策略,防止空氣污染、交通擠塞、胡亂傾倒廢物及損害市民生活質素;

(三)切實研究大嶼山及新界西的空氣污染問題,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合適的運輸策略及城巿規劃,才大規模安置人口到該區;

(四)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及策略性環評去釐定島上各處適合的土地用途及建設,而不是強行先劃定土地用途或落實工程,再隨之做環評;

(五)執行法定土地用途管制,例如在城巿規劃條例下覆蓋發展審批地區圖,杜絕雜亂無章的發展,防止城市綠洲變棕島。

  鄭睦奇(綠色力量總監)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