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經濟「起飛」 30招谷消費就業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8 HKT

  本港人口結構趨向高齡化,正是發展「銀髮經濟」良機。政府「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昨日公布涵蓋5大範疇、合計30項措施,冀全面促進長者消費、銀髮產業發展、提供銀色財務保障,以及鼓勵60歲或以上人士再就業以釋出勞動力等,冀提升「銀髮經濟」效益。工作組組長兼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指,政府必須積極應對人口高齡化帶來挑戰,雖然不就措施設「關鍵績效指標」(KPI),但推算政策推行後,即使每年只有5%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亦已等同約170億元經濟效益,「其實都是很可觀的」。有經濟學者向《星島》指,建議政府未來可將重心放在發展「高增值」銀髮服務,如利用樂齡科技提高醫療質量等。

促進銀髮經濟政策涉及5大範疇,分別是促進「銀色消費」、發展「銀色產業」、推廣「銀色品質保證」、推廣「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和釋放「銀色生產動力」。相關範疇會各由1個政策局牽頭,當中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涉及政策最多,在促進銀色消費上將推出11項措施。商經局局長丘應樺簡介時提及,會推出銀髮高峰會、保障年長消費權益的政策,且有措施促進展覽業、零售業、飲食業及電子商貿業的銀髮消費,且將牽頭推行「香港Q嘜優質銀色產品計劃」等4大認證。
卓永興:訂出大方向不設KPI
  另樂齡科技也可大幅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今次工作組亦有落墨。創科局副局長張曼莉提及,在2024/25年度已向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額外注資10億元,並會聯同與科學園和數碼港,協助相關初創發展,及將研發成果轉化及商品化等。另外,數碼港亦會舉辦樂齡「電競體驗日」等活動,以便長者接觸更多新科技。
  財庫局方面,則負責加強長者理財、退休規劃等教育和產品,亦會加強長者防騙意識。另為釋放潛在勞動力,勞福局也會加強中高齡人士的培訓及就業支援,以鼓勵更多長者再上班和持續工作。
  對今次未設「銀髮KPI」以檢視政策效果,卓永興解釋政府僅就銀髮經濟發展「訂出大方向」,實際推行涉及多個民間企業、機構和團體,故認「不適合設KPI」。但他指出,銀髮經濟潛力很大,單計去年,年屆60歲或以上群體的消費開支已達3420億元,佔GDP約11%,「按政府經濟顧問推算,即使未推出今次政策,2034年銀髮經濟帶來的消費亦可望增至4960億元」。他認為,在推出措施後若每年有5%增長,經濟效益已達170億元,「若每年有10%增長,經濟效益更是342億元」。但他強調,因今次政策未設KPI,故亦很難預算最終對GDP的貢獻。
學者倡着眼高增值服務
  都大副校長鄺志良認同,銀髮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難以「量化計算」,認同政府今次起步發展「總是沒錯」,且比起「數人頭」計算政策可吸引多少長者消費,更應重點發展高增值的銀髮服務,「以優惠等吸客可能只是消費十多元,但若發展智能安老,如用AI提醒應按時分類服藥、以感應器助下床時叫喚幫手等,既可節省整個安老產業人手,長者亦會為多添保障,而更願意花錢買服務」。他又提議,當局可配合長者喜好,優化老舖、舊景點體驗,發展「懷舊經濟」,「讓長者回味以前生活的特色地方」。
  經濟學者李兆波同意,懷舊文化產值不低,建議當局可多找老明星,如辦徐小鳳演唱會,或提供更多場地和補貼,讓民間可多辦懷舊電影放映會等。他續指,樂見政府在長者防騙上多下功夫,尤其是金融產品上,有助長者提高警覺,免「白白將錢送人」,而非為長者積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