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車流大勢所趨 粵車南下難一蹴而就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7 HKT

  近年許多人講「雙向奔赴」,單論人流,基本上已經實現了;若論車流,卻只是做了一半,因為相比已經落實兩年的港車北上,粵車南下卻還在醞釀當中,主要障礙是香港承載能力不足。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角度看,這個進度並不理想。但隨着特區政府明言粵車南下的細節將在年底公布,事情終於有了眉目。只要當局的政策有序推展,相信有利於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人文交流和經濟融合。
馬路狹窄泊位不夠
  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也要「研究制訂港澳與內地車輛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進交通物流發展」。由此可見,促進車流的雙向奔赴是國家的要求,勢在必行,問題僅在於技術層面。
  粵車南下一直在拖,主要有兩大顧慮:一是內地司機未必能夠適應香港的交通規則,二是可能令香港路面更加擠塞。第一個顧慮未必是大問題,因為參照港車北上的經驗,香港司機很容易就適應內地的規則,所以沒有理由假設內地司機適應不了香港的規則。但第二個顧慮卻是實實在在的——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人多車多,馬路狹窄,泊位也不夠,倘若不充分考慮這些局限,那麼粵車南下恐怕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對於粵車南下,香港沒有一蹴而就的條件,只能按部就班,這亦是政府的思路。按照公開資訊,計劃將分兩步實施,首階段僅限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停車場泊車轉乘,第二階段才可進入市區,每日來港粵車會設配額上限。大體上,這個安排算是比較務實——如果一下子就容許粵車直接駛往市區,車主一體驗到市區的擠塞,必會對香港留下不好的印象,實際上等同「趕客」。反觀,先進行小範圍的測試,好處是即使發生混亂,也不會波及市區。將來累積一定經驗後,再逐步擴展至其他地區,粵車南下的效果才可充分發揮。
  現時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擴大首階段的經濟效益。駕車旅遊人士一般具較高的消費力,既然暫時不可直接驅車入市區,那麼,政府應當加緊完善人工島和市區之間的接駁交通,盡可能設置好前赴旅遊熱點的巴士路線,班次要密一些,這樣才不會掃他們的興。與此同時,政府也應加緊籌備粵車入市區的安排,包括因應香港承載能力,科學規劃行駛範圍和決定配額上限。
加緊籌備粵車入市區
  須注意的是,粵車南下的問題並不限於粵車南下,它跟港車北上是有關聯的。這是因為,珠海口岸在繁忙時間總會發生車流倒灌的情況,當粵車南下和港車北上同時實施,可能加劇倒灌,屆時司機肯定鼓譟。該如何解決?長遠而言,珠海口岸有擴建的必要,否則難以高效疏導車流;短期而言,則可放寬乘客必須下車過關的安排,改為容許乘客與司機一樣留在車上過關,這樣可以提升效率。
  粵港政府甚至可以進一步研究,容許粵車通過深圳南下,如此則可疏導珠海口岸的壓力。如果這個方案被採納,港府就須在北都一帶覓地興建大型停車場,以免過多粵車進入市區,加劇泊位不足的問題。
  政府終極願景是容許粵車在港自駕遊,目標正確,但距離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一些時日。將來有一天,當港車北上、粵車南下一齊落實,灣區人文交流和經濟融合才有進一步深化的可能,「雙向奔赴」才算是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