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尿頻一族

更新時間:07:00 2025-07-15 HKT
發佈時間:07:00 2025-07-15 HKT

48歲的周太由兩年前開始變成尿頻一族,不僅日間頻繁去廁所,晚上睡眠期間都要起身兩三次,影響工作及社交之餘,就連丈夫對她也頗有怨言。在香港,像她一樣受尿頻、夜尿及尿失禁困擾的個案或多達數十萬人,但當中不少人誤以為,這是正常生理或衰老現象,因此從未就醫。雖然這些泌尿問題會隨年齡增長而越加普遍,但絕非長者獨有,任何年齡及性別都有機會遇上。建議患者及早求醫,找出真正成因,除了常見的膀胱過度活躍症,也可能是尿道感染、間質性膀胱炎、前列腺問題(男性)、泌尿系統結石或膀胱癌等引起,治療方法因而完全不同。

通常經過問診後,我們已能初步判斷尿失禁的類型。例如,女性咳嗽、打噴嚏、大笑或運動時漏尿多屬壓力性失禁,由於盆底肌鬆弛導致,多見於有生育歷史、更年期後及肥胖的女性。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的失禁則屬急迫性,由於突如其來的膀胱逼尿肌肉縮,往往來不及到廁所就滲漏。患者在日間排尿通常達十次以上,夜尿超過一次,但每次排尿量很少。約三分之一患者同時患有壓力性尿及急迫性尿失禁,大大影響情緒及生活質素。為了更精準地評估病情,我們會建議患者記錄三天的「膀胱日記」,記下飲水與排尿的時間點、份量及失禁程度。經醫生評估後,如有需要會安排尿動力學或內窺鏡等進一步檢查。 

治療時,我們會遵循由非入侵性至入侵性的「金字塔」原則。第一步是「膀胱訓練」,即練習延長忍尿的時間,以逐步擴大膀胱的有效容量。同時,調整生活方式也相當關鍵,例如睡前減少大量飲水、避免咖啡因等利尿飲品,並配合凱格爾運動強化盆底肌控制力,有助減少尿急感覺。許多患者僅透過上述方法,在一個月內已獲明顯改善。若效果未如理想,則需要口服藥物治療。常用藥物主要有兩類:傳統的「抗膽鹼藥物」能有效抑制膀胱不自主收縮,顯著地改善症狀;「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則能放鬆膀胱肌肉以增加容量。然而,不少長者因需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而抗拒再增加藥物治療膀胱過度活躍症。醫生通常會和患者共同探討治療方案,令他們掌握主導權,從而積極面對,遠比被動接受,單靠尿片生活來得更有尊嚴。而病情嚴重的患者,或需考慮其他治療方法,如「膀胱內藥物注射」、「經皮脛後神經電刺激」或「膀胱擴大整形術」等。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膀胱活躍症治療不能單靠醫生開藥,患者的主動配合及改善生活方式尤其重要。就如周太經過一年多的膀胱訓練及藥物治療後,症狀已大獲改善,可以安心去旅行,重拾生活的自主權。

撰文:鍾楊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

相關文章:
【若善健談】難以預「尿」
【若善健談】社區藥劑師談前列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