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生活差異 趣談中日字詞

更新時間:16:28 2023-01-19
發佈時間:16:28 2023-01-19

漢字傳入日本後,因應兩地文化發展,日本除了有自己創造的「國字」之外,還有很多意思與漢字本義截然不同的日文漢字。陳教授去年出版了最新著作《中日字詞趣談》,全書分為九個部分,包括〈貓咪咪咪篇〉、〈物語談〉、〈美味和食〉等等,通過討論不同範疇中慣常習見的字詞,分析兩地運用上的異同,亦和讀者聊聊兩地的生活文化,該書收錄了不少日常用字的有趣例子,讓讀者知道日文漢字底下的中日文化差異。


無牀可睡 —— 「牀屋」

「屋」在日本有「店鋪」的意思,例如「居酒屋」、「果物屋」、「萬事屋」等等。但是,「牀屋」既不是賣牀的店,也不是讓人睡覺的地方,那麼是賣甚麼東西?

原來「牀屋」甚麼也不賣,而是理髮店的意思。「牀屋」讀音是TOKOYA(とこや),原指結髮用的「牀几」,後來指替人梳理頭髮的地方。而「牀屋」和「牀山」都可以用來稱呼理髮師,但「牀山」則專指那些替古裝劇演員和摔角手力士打理頭髮的人。


身兼兩魚 —— 「鮪」

香港人愛吃日式料理,尤其刺身,日語的「鮪」就是金槍魚,屬於海魚,即很多人最愛吃的吞拿魚。但原來「鮪」在古代中國卻指一種淡水魚。後人有指「鮪」是鱣魚,即現在的大鯉魚,而「鮪」早已在《詩經》當過跑龍套,如「施罛濊濊,鱣鮪發發」,故很有可能後來被日本人誤用指稱作金槍魚。陳教授在書中解釋,日本人稱金槍魚為MAGURO(まぐろ),其實與魚背顏色有關,因為「鮪」有隆起的黑色背部,而日語「真黑」亦讀MAGURO(まぐろ),就是指「鮪」的背部是全黑的意思。


斷肢疑雲 —— 「切手」

「切手」的確是個恐怖的詞語,大家望文生義,或者會聯想到「切掉手腕」。

幸好,「切手」在日語中完全沒有暴力成分,而是指郵票、票據或代用券,音讀作KITTE(きって)。原本是指在券中央蓋印,然後一分為二,各執其一,作為證明的票據。這與中國古代的符信十分相似,如此也不難理解「切」作「一分為二」的意思,只是與人類肢體實在沒有多大關係。


飢飽之謎 —— 「腹鼓」

有時候,日語和漢語共用一詞,卻是表達正正相反的意思,例如「腹鼓」在漢語中指的是「腹中打鼓」,形容肚子餓得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但原來日文中的「腹鼓」讀作HARATSUZUMI(はらつづみ),形容飯飽後,滿足自樂的狀態。翻查資料,「腹鼓」最早可見於中國在室町時代傳入日本的《十八史》,字詞的意思是借代指「太平盛世,萬民豐衣足食」。「腹鼓」不但可借指飽足之樂,肚腩還可以當樂器。日本曾有「腹鼓大會」,選手拍打肚皮演奏,讓評審按音色和創意度等評分。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