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觀|新能源漸進式轉型 「煤電絲毫不能停」

更新時間:21:47 2025-09-19 HKT
發佈時間:21:47 2025-09-19 HKT

《星島環球網》報道,2025能源綠色發展大會於9月17日在深圳召開,多位專家、學者在大會發言,探討中國在能源轉型背景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目前,中國能源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包括需求壓力大、供給制約多、綠色轉型任務艱巨。而應對這些挑戰的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

當前,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佔世界28.2%,煤炭消費佔全球55.8%,二氧化碳排放佔比達31%,綠色轉型壓力巨大。而能源需求還在持續攀升,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約10萬億千瓦時,預計到「十五五」末(2030年)將增至13萬億千瓦時。

這意味著未來五年需新增3萬億千瓦時供電能力。新增供電從哪來?近年來的主流發展路線都是向新能源要電。

但一個顯著的問題在於,增加了容量不等於增加了電量,增加了電量不等於增加了可靠供給電量。新能源始終面臨「不穩定」的問題,尤其是對氣候的抗沖擊力差,過度依賴也會帶來供電風險。

相關信息顯示,2023年12月,中國華北地區降溫降雪期間1.5億千瓦光伏裝機全天最大出力僅410萬千瓦;而2024年8月高溫天氣時,全網1.3億千瓦風電最大出力僅776萬千瓦。

不少專家認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趨勢  是一個逐步漸進過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也在大會上表示,「十四五」以來,中國著力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而面向「十五五」,則要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作為能源發展的重點內容,為了保證能源供給安全可靠韌性,向新能源轉型過程中「煤電絲毫不能停」。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劃,未來五年,中國煤電仍舊呈現出增長態勢,並且會同步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核電、生物質發電、抽蓄、氣電等能源。但整體從佔比來看,五年後的願景仍然是新能源佔比提高,煤電佔比下降。

根據中國遠景規劃,到2060年實現風電光伏裝機量超過50億千瓦,屆時煤電佔比將大幅下降,才能真正構建起安全可靠、韌性靈活、可控性顯著提升的新型能源生產供給體系。

能源轉型顯成效

大會現場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在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實現了三大核心成就,包括建成以新能源開發利用為核心的綠色、安全、充裕的能源體系;能源技術裝備系統水平全球領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構建了能源治理體系。

比如在傳統能源領域,中國能源技術創新持續突破,自主研制的「110兆瓦級重型燃氣輪機太行110」已邁入商業化應用階段;比如在化石能源方面,與2000年相比,當前中國度電煤耗已下降到90g;比如在新能源領域,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技術更是輸出海外,在全世界範圍內均佔有優勢地位。

伍德麥肯茲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光伏組件制造商排名Top12中,中國光伏企業佔據9席;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亦顯示,2024年全球Top10風機制造商中,中國企業佔據6席。

在能源利用方面,國內能源轉型成果也漸顯成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3.2%,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而十年前該數字為66.0%;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28.6%,上升2.2個百分點,十年前該數字為16.9%。

業內人士表示,預計到2040年,中國新能源消費佔比將超過化石能源。

AI賦能,實現高效智慧用電

當前,AI 技術正加速叠代並向千行百業深度滲透,能源行業亦主動擁抱這一變革,借力智能化手段優化電力調度、實現資源高效節約。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九大行動方案,其中就提到了智慧化調度體系建設行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在大會上表示,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推動力,顛覆性的技術有希望在新能源領域里誕生和發展,特別是氫能、儲能等領域,「未來將以綠色為基礎,是高效智慧的用電,而沒有AI的賦能,這樣的場景難以實現。」

深圳能源集團創新研究院院長王成在接受《星島》採訪時也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在能源領域的深度滲透,數據處理將更趨深入、精準。」 

比如深圳能源集團去年與華為合作成立了能源行業第一個人工智能聯合創新實驗室,聚焦氣象預測與功率預測模型開展攻關。

王成介紹稱,項目團隊推出了基於氣象大模型的新能源功率預測平台,融合AI氣象算法,通過構建預測模型,實現風電、光伏發電分鐘級預測精度。經實際生產運營測試顯示,該系統氣象預測準確率提升15%,風電發電功率預測準確率提高10%,大大提升了新能源發電經濟效益。

王成認為,無論是線下的檢測場景,還是線上的分析計算環節,人工智能都擁有廣闊的應用空間,有望助力能源企業實現突破性發展。

《星島》記者周昊 見習記者屈慧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