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科學」肆虐 營養學會調查:逾四成網上「減肥資訊」有誤導 誤信或危害健康

更新時間:12:13 2025-05-18 HKT
發佈時間:12:13 2025-05-18 HKT

【健康資訊/減肥/偽科學】香港營養學會今日(18日)公布調查結果。調查隨機抽樣136個網站中所提供或轉載的減肥資訊,發現42%屬誤導,包括「飯後吃水果是慢性自殺」、「生酮飲食可以減肥而不需要捱餓」、「用豬油炒菜,增加Omega-3的攝取」、「多吃鹽!能消炎」等,市民誤信或危害健康。學會建議,市民應參考具科學根據的營養資訊媒體,如衞生署、醫管局或香港營養學會,作均衡飲食,不建議「間歇性斷食」或「跳餐」。

近四成受訪者曾嘗試至少一種流行飲食法

香港營養學會聯同理工大學及都會大學,於今年3至5月透過網上問卷,調查916名18歲或以上人士,當中包括589名女性。調查發現,近四成受訪者曾嘗試至少一種流行飲食法。約兩成受訪者選擇「間歇性斷食」、17%選擇「低碳飲食法」、8%選擇「高蛋白質飲食法」、3%選擇「生酮飲食」。

少於5%人每日進食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

76%嘗試流行飲食法的受訪者表示,主要目的為「體重管理」,56%稱為「改善健康」,惟調查發現不少受訪者飲食習慣待改善。本港衞生署建議成年人每天應進食最少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僅少於5%受訪者每日進食足夠蔬菜。於2015年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致癌的加工肉類,51%受訪者每周至少進食1次相關產品。另外,48%受訪者每周外食5次或以上,或攝取過多能量,及增加油、鹽、糖攝取量。

另外,香港營養學會隨機抽樣調查136個網站中所提供或轉載的「減肥資訊」,發現當中42%有誤導成分。學會認為,政府應考慮加強營養教育,聘用擁有專業資格的營養學家及營養師,在社區和學校進行營養健康宣傳。市民若希望通過飲食或健康生活方式改善長期疾病或體重,應諮詢具專業資格的醫護人員或專家。

丁浩恩:許多網上「健康資訊」未經臨床實證 是「偽科學」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丁浩恩同意,許多網上健康資訊其實是「偽科學」,未經臨床實證,甚至屬無稽之談。他提到,飽和脂肪可增發炎及患癌機會,並引致心臟問題、腦退化等,各地政府都呼籲應減少攝取,網上卻有資訊宣傳「用豬油炒菜」。而鹽份攝取過多或影響腎臟、心臟、血壓,消炎之說屬「口號」。

丁浩恩亦說,生果儘管有果糖,但實際是低升糖食物,形容「飯後生果是慢性自殺」說法無稽。他指生果有抗氧化、提供纖維、防止心臟病及癌症等好處,對身體有益,「我們建議不要榨汁,或食很大量。如果有糖尿病可以與營養師討論。」

近年坊間流行「間歇性斷食」、「高蛋白質飲食法」、「生酮飲食」等減肥法,調查中亦有28%受訪者「少食一餐」,或當中沒有進食碳水化合物。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助理教授梁婉玲表示,這些人士或多食肉類或魚類,而攝取過多蛋白質或增加肝臟負擔,增加脂肪肝、肥胖、痛風、患癌等風險。她續指,不食澱粉會降低基礎代謝率,使記憶力及精神變差,甚至血糖低、情緒不穩等問題。

梁婉玲亦說,「間歇性斷食」會減少碳水化合物或能量攝取,「身體就好像電話進入省電模式,不能減肥之餘,甚至令身體用肌肉製造能量,減低代謝率,令肌肉流失。」

丁浩恩指,「生酮飲食」本用於臨床上治療癲癇,需有嚴謹監測,貿然採用會對肝腎、心臟功能造成很大負擔,「(生)腎石、肌肉流失、精神有問題,這些全部可能出現。」

記者:蕭博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