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香港裝修陷阱 業主3招自保|唐耀賢
發佈時間:06:00 2025-11-13 HKT
添置新居本是人生一大喜事,然而對許多香港戶主而言,裝修過程卻成了揮之不去的惡夢。在表面繁華的香港家居裝修行業背後,暗藏著不少亂象,尤其加上行業整體缺乏規範監管,消費者權益屢受損害。要根本解決問題,業主必須化被動為主動,學會保護自己,才能安心迎接新生活。
亂象之源:低門檻與高風險
香港的裝修行業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入行門檻過低。不少從業人員僅憑一、兩年的經驗,甚至只承接過幾宗工程,便自立門戶成立裝修公司。這些實戰經驗不足的人往往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工程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財務儲備應對突發狀況,讓戶主面臨極高風險。
消委會由2017年至2023年間,共接獲1,205宗家居裝修投訴個案,涉及總金額高達2.7億元。單單在2023年,投訴涉款已達4,700萬元。這些數字不僅是投訴,更是無數家庭的心血與財富損失。

裝修三大痛點:爛尾、貨不對辦、超支
談及裝修糾紛的類型,最常見的莫過於工程爛尾。消費者花費數十萬甚至百萬元聘請裝修公司,卻因公司管理不善、承辦方「失蹤」或其他原因,導致工程在進行中期時突然停工。有些案例中,承辦方更用百般理由,說服戶主在工程前期支付巨額訂金,最後工程當然一拖再拖,完工無期。
除爛尾之外,「貨不對辦」亦是常見投訴之一。有時候業主訂購的材料或傢俬與實際交付產品不符,或工程完成後發現施工質素欠佳,承辦方又不願修正。
此外,報價單含糊不清也是引發糾紛的其中一個原因。很多裝修公司的報價單項目籠統,缺乏具體細分說明,工程開始後才巧立名目加收額外費用,令業主措手不及。

業主自保三部曲:主動調研、仔細比對、有效溝通
雖然裝修行業也有些公司為協助消費者積極提供保障,但業主應如何自保?
首先,業主千萬不應單憑朋友介紹或熟人推薦便貿然聘請裝修師傅。因為即使手工再好,如果雙方在溝通上出現分歧,除了會影響日後工程進度,還可能會不歡而散,爛尾收場。
另外,在未了解承辦方的真實能力及信譽之前,盲目依賴人脈介紹,等同於將家居運命交付他人。與其盲目做決定,不如花時間親自去做資料搜集,多了解潛在想合作的師傅,然後再深入溝通,才可以降低風險。同時戶主應主動向多家公司索取詳細報價單,內容應包括具體施工項目、用料規格、完工日期安排、付款階段及條款等,並仔細比較,不應以價格為選擇首要條件。
更重要的是,與師傅能否溝通得來才是核心考量。承辦方不僅要具備技術,也要理解到戶主的確實需要、設計意向等等。良好的溝通能及早發現分歧、化解誤會、確保工程按預期進行。而戶主應觀察師傅在咨詢階段是否耐心回答問題、是否主動提及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否清晰說明流程及責任。若師傅敷衍了事、有問題時拒絕詳細解釋,或在詢問幾次之後態度開始冷淡的話,就應立即敬而遠之。手工即使十分了得,並非每位師傅都能與業主「夾得埋」,找不到合適的承辦方,寧可另選他人,也勿覺得「不好意思」將就師傅決定。

築起防線:合約與付款的黃金原則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仍是戶主本身對待計劃裝修的態度。雙方在溝通及了解之後,即時簽訂詳細的合約,明確訂明工程範圍、施工項目、用料規格、完工日期及付款條件,並附上設計圖紙及預算明細。同時應保存所有溝通記錄、報價單、合約副本等文件,日後若出現糾紛時可作呈堂證供。此外,戶主應堅持分階段付款而非一次過支付全額,亦要列明工序時間付款,例如簽約時支付部分訂金,水電、泥水完工後再分階段付款,到完工驗收合格後才支付尾款。這樣做既能確保有施工進度及質素,也能在問題出現時保護自己的權益。若在施工期間遇上問題,應即時記錄並以書面形式向承辦方提出,勿姑息遷就,必要時可尋求消委會或其他相關機構協助。總而言之,戶主如果計劃裝修,必須審慎選擇、積極溝通及遇到困難時尋求專業協助,才能在發生糾紛時為自己爭取最大保障。

唐耀賢
「好師傅」創辦人
延伸閱讀:裝修工序不能亂來 或致5大常見問題 掌握正確流程免後患|唐耀賢

延伸閱讀:為何裝修要驗收?「裝修指引」統一標準避免糾紛

延伸閱讀:裝修糾紛每年平均逾170宗 3大應對策略增保障 切忌一次過付款

延伸閱讀:單位歷火劫 損毀評估不容忽視 家居裝修理賠 必需標準報價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