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手機熱話 看如何培育孩子的「創新腦」︳李德衡校長隨筆

更新時間:19:01 2025-11-25 HKT
發佈時間:19:01 2025-11-25 HKT

近月某著名手機製造商發布年度新款智能手機,當中引來不少人討論其功能和創意,這讓我不禁聯想起多年前另一家手機巨頭的故事,最終因未能跟上變革潮流而被市場淘汰。這案例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就是在這個急促變化的年代,單純的「執行」已不足夠,「創新思維」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更是我們應當為孩子們培養的核心素養。在這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時代,我們會否停下腳步,深入思考甚麼才能裝備孩子及讓他們在未來立足的能力?作為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意,讓他們成為具備應變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未來人才?

放下執念 欣賞孩子的獨特光芒

很多時候,家長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驗和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走一條我們認為「安全」或「成功」的路。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將孩子與他人比較,希望他們能夠「贏在起跑線」,然而我們也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給予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創意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如果我們只允許孩子按照既定模式學習和生活,他們很難產生新的想法。因此,家長應多鼓勵孩子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要急於否定他們看似「異想天開」的點子;學會欣賞孩子的光芒,而不是強求他們成為我們期望中的樣子。也許孩子想用積木蓋一座與眾不同的城堡,或者想用顏料在廢棄紙箱上創作,這些都是他們創意萌芽的時刻。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供支持和工具,並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盡情發揮,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活出精彩的人生 。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鼓勵探索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香港的教育環境充滿競爭,不少家長認為,只有通過頻繁的測驗和考試,才能驗證孩子是否「學有所成」。然而,這種「結果導向」的思維,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現在提倡以多元化評估代替測驗和考試,正是希望讓孩子有更多時間適應新環境,並以輕鬆、靈活的方式學習。這也提醒我們,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孩子的成長不在於起跑線上的快慢,而在於他們是否擁有穩固的基礎和長遠的動力。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創新是需要不斷的嘗試與失敗。當年手機巨頭的失敗,並非因為技術不足,而是不願意放棄傳統、勇於嘗試新設計及把握時機進行改革。我們可以借鏡例子,教育孩子們「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過程中的努力、學習和成長是實現目標的關鍵;也請引導孩子,即使目標未能達成,從失敗中學習也是寶貴的。家長們不妨專注於孩子每一步的進展,欣賞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進步,例如自己能整理書包、幫忙做好家務,這些都是值得鼓勵的成長表現。讓我們一起努力,放下對傳統的執念,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自信,迎接未來的挑戰,並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發光發熱。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李德衡 - 黃埔宣道小學校長
從事教育事工超過20年,致力推行STREAM教學,為孩子提供多元化課程及交流活動,將課程融合正向教育及資優教育等不同跨學科元素,並矢志建立一個不斷反思、探索、更新及追求卓越的創新型學習社群。

李德衡 - 黃埔宣道小學校長
李德衡 - 黃埔宣道小學校長

相關文章︳4個工具助逆境成長!「成功並非終點,失敗並非致命」 失敗成就不一樣的自己︳校長隨筆

相關文章︳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不在於成績 李德衡校長:平衡考試與生活 追求成功的秘訣︳校長隨筆

相關文章︳在碎片化時代 家長可於4方面培養孩子的「慢」智慧︳李德衡校長隨筆

相關文章︳讓每個孩子成為「星中之星」 3招培養孩子獨特的「品格強項」︳李德衡校長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