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3個字」陪孩子生命同行!教育專家:「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

更新時間:18:27 2023-10-08
發佈時間:18:27 2023-10-08

你知道孩子在傷心難過時,最不想聽到哪些話?與此同時,當他們在傷心難過時,最想聽到的又是哪些話?想一想,當孩子流淚時,你第一句說的話通常是甚麼?

第一句話的力量

若第一句話未能與對方「連結」,後面的無數句,你確定他真的能聽得進耳?那麼該如何好好地說第一句話?比「說第一句話」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弄清自己為甚麼往往衝口而出的都是某些話。這是先「同理」自己,再「同理」他人的過程 —— 運用同理心,先理解、再感受,繼而回應的歷程。同理心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即需了解其對己對人的重要性、刻意練習,甚至從不斷嘗試中學習並改進的。

你很珍貴,你很美麗,你很溫柔,你有照亮世界的力量。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同理心的療瘉力

我們相信同理心能為自己及他人帶來療瘉的力量。同理心(Empathy)是指能設身處地代入對方處境,將心比心感受其所感,然後一起連結同行。「同理」的對象,若能先從自己出發,再推而廣之對待他人,將更能領悟到理解、同感帶來的溫暖。而同理心的原則及技巧,對促進人際互動及溝通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我們一直致力在學界推動同理心教育。繼去年在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舉辦一個名為「同理森林之誰是森林之王」的創意體驗活動後,今年繼續深化同理心,與學校合辦「同理深海之尋找海洋之心」。我們把薩提爾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聯乘「同理心」,指出人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座不為人知的「冰山」,唯有透過觀察、選擇、同理、行動,才能探索「冰山」,深入地認識自己及別人,培育一顆柔軟、關懷、利他的心,成為能同理自己及別人的仁者。

人類與生俱來也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納」、「被肯定」、「被欣賞」、「被愛」、「被視為有價值」。若能從這些人類與生俱來的需要出發,並嘗試換位思考:「You don’t like it, I don’t like it」、 「You like it, I like it」,我們或許更理解及同感孩子在傷心難過時的情感需要。

活動以海洋為體驗活動的場景,學生被委任為「同理深海探險 隊」,與師長們通過多元的深海任務,以「OCEAN」的原創課程框 架,培育孩子的觀察力 (Observation)、選擇力(Choice)、同理 力(Empathy)及行動力(Action),並鼓勵孩子事不宜遲,在此刻 (Now)開始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同理心。(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活動以海洋為體驗活動的場景,學生被委任為「同理深海探險 隊」,與師長們通過多元的深海任務,以「OCEAN」的原創課程框 架,培育孩子的觀察力 (Observation)、選擇力(Choice)、同理 力(Empathy)及行動力(Action),並鼓勵孩子事不宜遲,在此刻 (Now)開始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同理心。(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真正看見孩子的內心

在活動期間,以不同形式收集了很多學生的心聲。問及孩子曾因為成人說過甚麼話而被安慰,甚至被傷害時,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詳列數十句日常生活場景經常聽到的話語,歸納了這些話的特點如下:

(一)    在傷心難過時,最想聽到哪些話:
被理解、被關心、被讚賞、被鼓勵、被安慰、被溫暖、被道歉、被相信、被重視。

(二)    在傷心難過時,最不想聽到哪些話:
被誤解、被忽視、被責備、被貶低、被輕看、被冤枉、被比較、被取笑、被恐嚇。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堅、柔、信 —— 陪伴孩子走過風雨

「從來」與「一直」這兩個詞語務請小心使用。 如果配合正面用語,正向效果奇佳;若配合負面用語,殺傷力亦相當驚人。因為這兩個詞語帶有 「持續性」、「長時間」的性質。
例如:「你從來都是如此懂事,一直也令我們很放心。」
例如:「你從來都是這樣不濟,一直都令我們很擔心。」
假如你是孩子,你的感受如何?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明明我們想他們向好向善,偏偏一些負面說話一出,孩子不但關上耳朵,更會與你的關係產生隔閡;我們的好,他們感受不到;我們的話,反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好。這實在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啊。推動同理心教育多年,亦總結了說話以外的三個小撇步,有助我們陪伴孩子走過青春轉大人的階段 ——
:堅定的眼神
:溫柔的態度
:相信的信念
讓我們先從如何看待孩子做起:你信任一個人多少,他就能做得多好。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參與活動的4E鍾羽喬同學寫了這些話給自己:「鍾羽喬,你現在看到的句子,是你四年級九歲所寫的句子。你已經很努力了,這幾年辛苦你了。你的字典裏沒有半途而廢,希望你抱着樂觀、努力的態度面對現在的困難。」

以鍾同學的話,致所有用心對待孩子的每一位:「親愛的你,你已經很努力了,你的孩子幾多歲,你就是幾多歲的父母。你們『從來』都不怕『重來』,善待孩子,從理解開始,因為你們『一直』是如此優秀。」共勉。

林秋霞
林秋霞

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踏上教育路途,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家長必讀!2個原因切記勿代小朋友選擇興趣!強迫反令興趣成惡夢︳張欣欣專欄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家長應學習收起責備善用同情 安慰撫平幼兒情緒必學兩點!

相關文章︳孩子是否有ADHA?有這些症狀或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欲改善家長要堅持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