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 ︳玫瑰疹致幼童高燒不退 症狀易與新冠感染混淆?
發佈時間:00:12 2022-12-16 HKT

子女發高燒是不少父母的惡夢,而這偏偏卻是玫瑰疹最典型的症狀。玫瑰疹是本港嬰幼兒常見的傳染病,部分症狀與感冒相似,容易令家長混淆。今次就詳細談一下有關玫瑰疹,讓家長了解更多。
玫瑰疹高燒退後才出現紅疹
玫瑰疹一般出現於六個月至兩歲大的幼童,但最近兒童感染玫瑰疹的年齡有所上升,或與兒童的生活習慣轉變有關。 玫瑰疹一般由人類皰疹病毒六型引致,大多數幼童一生只會感染一次。玫瑰疹感染後會有長達一至兩周的潛伏期,初期沒有明顯病徵,不過已經具有傳染力。發病時幼童會持續高燒約三至五日,體溫可高達40°C左右,但對精神及食欲沒有太大影響,部分幼童會有咳嗽、流鼻水及上吐下瀉等症狀,與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相似。
與其他幼兒常見的水痘、手足口病不同,玫瑰疹患者相隔數日,高燒逐漸減退後,身體才會開始出現斑點狀或像玫瑰花瓣形狀的紅疹,之後會進一步蔓延至頸部甚至手腳,由於玫瑰疹由病毒所引起,因此不會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患處通常都不痕不癢,數天後會自行消退。

幼童發燒原因多 家長切勿掉以輕心
由於玫瑰疹在幼童退燒後才出現,發病初期家長帶子女求診,醫生單憑表面徵狀難以判斷幼童是否感染玫瑰疹,一般會先處方退燒藥及從症狀入手進行治療。家長亦應為子女補充水分,有助於退燒及預防因發燒排汗而脫水。不過家長需要留意子女發高燒期間,會否有「發燒抽筋」的情況,患者會否呼吸困難、手腳抽搐,甚至反白眼等,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就應立即帶子女求診。

另外,幼童持續發高燒原因眾多,剛才提到,玫瑰疹往往要到幼童退燒後才會「現身」,家長需留意子女除發燒外是否有其他症狀,因為發燒有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包括感染肺炎、喉嚨發炎、中耳炎及尿道炎等,以免延誤治療而引起其他併發症。

感染幼童年齡上升 或與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有關
雖然玫瑰疹較常出現於兩歲以下的幼童,但臨牀觀察發現近年不乏四歲左右的幼童受到感染。原因相信與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有關,疫情下不少學校改為上網課,家長為免子女染疫,減少帶他們外出,令玫瑰疹難以於幼兒之間傳播。直至社會最近踏入復常狀態,幼童的社交活動增加,例如重返校園上面授課等,或因此增加幼童與外界接觸而感染玫瑰疹的機會。

保持清潔預防感染
玫瑰疹主要透過飛沬傳播,幼兒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例如接觸口、鼻或眼之前,以及觸摸公共物件後都需要洗手,家長亦應保持家居清潔衞生,定期消毒子女經常接觸的玩具、日用品及傢俬等。幼童日常多做運動能加強身體免疫力,建立健康防綫,免受病菌侵襲。


文:港怡醫院兒科專科醫生沈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