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小學「半日制」新常態︳黃金八十分鐘增潤學習時段彌補「半日制」限制彌補「半日制」限制
發佈時間:08:00 2022-10-13 HKT

善用上課前後時間 彌補「半日制」限制 發展全能教學
新冠肺炎疫情自二○一九年爆發以來,全港學校經歷停課、局部進行面授課堂、上半日課等臨時措施,學生、家長都要適應不時改變的上課模式。至今年九月新學年,小學仍以「半日制」形式上課,由十月起,五至十一歲學生參加除口罩的課外活動,須打三劑疫苗(注射復必泰者只須接種兩針)。《親子王》找來地區名校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現身說法,分享課時縮短帶來的影響,學校又如何調整「半日制」的上課時間表,以及安排學生的課外活動。
黃金八十分鐘增潤學習時段 彌補「半日制」限制
疫情下,原本屬全日制的小學,課程需壓縮在上午完成,一般小學在早上約八時至八時十五分開始上課,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的小六學生,以及部分參加晨跑、課前活動的學生,則比其他學生提早四十分鐘、於早上七時二十分便要回到學校,提早展開學習課堂及活動,這是學校特別為「半日制」額外而設的「增潤學習時段」;部分學生留校至一時四十分延展學習時段,不僅可拔尖補底,亦可作為輔導及活動時間。八十分鐘的「增潤學習時段」,冀可補足「半日制」的限制,讓學生涉獵不同學習活動,配合學生作全人發展。


深受區內外家長歡迎的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學生成績標青,課外活動種類多元化,由全日制變成「半日制」,學校須花心思調整教學活動。校長陳淑儀表示,在「半日制」下,大部分課堂及活動均需濃縮在上午完成,為了配合小六學生的學習進度,特別在正式上課前設有四十分鐘「增潤學習時段」;下午一時至一時四十分則讓部分學生參與輔導課、領袖訓練等活動,而符合疫苗注射要求的學生,則會進行不同球類活動及其他訓練。學校亦會在下午放學後,透過網上Zoom舉行主題學習分享,讓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即使留在家中,亦可投入活動。
半日制減少全級活動
陳校長指出,以往小學以全日制模式運作,時間充裕,學校在正規課堂教學之外,可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培養學生不同方面的興趣及潛能;現時小學「半日制」成常態,扣除以往「全日制」中午有約一小時是學生的午膳時間,若以課堂課時來說,「半日制」的課堂時間實際與全日制相若,教育局亦容許全港學校在課時上有較多彈性,只是學校少了時間及空間舉行全級性活動、跨科目探索等不同形式的活動體驗,學校需在考試後,或在學期中特別撥出時間舉辦此類活動。

教學進度鬆綁 增加彈性平衡發展
經過兩年多的疫情洗禮,小學對「半日制」的課堂時間運用已累積不少經驗,陳校長認為,現時有空間重新構思小學全日制的課時結構。她不諱言,以往學生全日上課後,不少學生在下午三、四時會再進行課外活動,之後又要做功課,對小學生的體力及精神來說都是大挑戰。「學校、家長都認為『半日制』有優點亦有缺點,『全日制』下午仍需上堂,亦要追趕教學進度,對於學生而言較為吃力,現在家長們都希望學生有點空間,以培養學習動機。」陳校長期望,將來若恢復小學全日制,在課程內容、課時、教學進度上可「鬆綁」作出調整,讓學校有更大彈性,最理想的情況是在上午完成課堂,下午的時間留作課外活動、學生輔導、校隊訓練、STEM活動等,讓學生在不同方面皆可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