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秘笈 | 留意「六合一」疫苗 針數較少防護全面【604期】

更新時間:16:03 2021-12-22 HKT
發佈時間:00:00 2021-12-23 HKT

初生嬰兒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傳染病感染,為讓小孩健康成長,本港嬰兒自出生起便要接種不同疫苗。根據衞生署的「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初生至小六孩子可免費接種六針「四合一」混合疫苗(包括加強劑),有部分家長則選擇另行自費接種「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三款疫苗的副作用相若,家長可按防護需要選擇,惟「六合一」因包含多種疫苗,可減少小孩的打針次數。

由於嬰幼兒的免疫力低,有醫生建議若計畫到海外旅遊,應選擇防護較為全面的疫苗。
由於嬰幼兒的免疫力低,有醫生建議若計畫到海外旅遊,應選擇防護較為全面的疫苗。

 

何謂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
「四合一」疫苗是指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五合一」疫苗是四合一疫苗加上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疫苗;「六合一」疫苗則再加入乙型肝炎(HBV)疫苗。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張錦流表示,四合一疫苗能提供基本防護,五合一及六合一疫苗則更為全面,目前在國際上廣泛使用,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張錦流說:「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及小兒麻痺症可致命且傳染性高,百日咳(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本港於二〇一八年更有過百宗呈報案例,故疫苗接種對嬰幼兒非常重要。」

按個人需要選擇
張錦流表示,由於香港是乙型肝炎高發區,因此嬰兒初生時,便會注射首劑乙型肝炎疫苗,但不影響之後選擇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因醫生會參照嬰兒已注射的疫苗種類作出建議。假設家長自費六合一疫苗,於嬰兒一個月時不用接種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提供的第二劑乙肝疫苗,而是於嬰兒六星期至兩個月時接種首針六合一疫苗、四個月時接種五合一、六個月時接種六合一,至十八個月再接種五合一的加強劑,等同共接種三針乙肝疫苗,與「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針數一樣。部分私家診所及醫院在嬰兒四個月大時,不會特意把六合一減成五合一,兩者皆是可行做法,張錦流認為接種三劑乙肝疫苗應可產生足夠抗體。

對於如何選擇上述三種疫苗,張錦流稱家長們有不同需求,不能一概而論,但可考慮是否想替小朋友加強防護,以及有沒有旅遊、升學或移民的因素。「如計畫出外旅遊,特別是到人口密集、衞生環
境較差或上述傳染病高發的地區,以及到歐洲旅行的話,接種六合一(疫苗)會較安全。」如需到外地升學或移民,他建議家長要考量銜接外國的疫苗要求,並留意當地教育部門規定。

最多可減六針
俗語有云:「打在兒身,痛在母心」,雖然「打」非彼「打」,但看見寶寶自出生便要分別接種十多針疫苗,相信不少父母都感心痛。既想得到全面保護,又想孩子少捱數針,可考慮選擇六合一疫苗。張錦流指出,如接種四合一疫苗,再額外接種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及乙型肝炎疫苗,截至寶寶十八個月,前者需注射四針,後者需額外注射兩針(第一針於出生時接種),較六合一疫苗多打六針,他稱減少寶寶承受打針的痛楚和不適,是不少家長會讓幼兒到私家診所或醫院接種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的原因之一。

接種疫苗後,小朋友的體溫稍為偏高是較常見的副作用。
接種疫苗後,小朋友的體溫稍為偏高是較常見的副作用。

 

副作用輕微 冰敷緩解疼痛
很多家長或擔心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張錦流解釋四合一、五合一及六合一疫苗的副作用一般相當輕微,當然也要視乎接種者的體質。「三種疫苗的副作用相若,(嬰幼兒)接種後或有針口紅腫、輕微發熱、食欲不振、鬧脾氣的情況,較少發高燒。」

如發現小朋友的針口呈紅腫並感到疼痛,張錦流提醒家長可用冰或冷藏過的毛巾敷於患處,有助鎮痛及消腫。若小朋友打針後體溫稍微偏高,他指一般廿四小時內會退熱,睡醒便好,如體溫持續高於攝氏三十八度,可考慮按醫生建議給孩子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假若超過廿四小時仍未退燒,或有嚴重的副作用反應,例如嘔吐、持續不進食或體溫達攝氏三十九度以上,應盡快到診所或醫
院求診。

Q: 孩子在接種三針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後,何時需要再接種加強劑?
A: 由於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免疫能力會慢慢減弱,無論選擇哪款疫苗,在孩子十八個月、五歲前(接種五或六合一疫苗者)或小一(接種四合一疫苗者),以及小六時,均需接種加強劑。至於小六的加強劑,當中白喉及百日咳的成分需要減量,否則會引起不適反應。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張錦流解釋,本港私家醫生一般較少配備減量的五合一疫苗,故本港絕大部分兒童也會選擇於學校接種政府提供的免費四合一疫苗加強劑。

文:黃正怡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新華社

延伸閱讀
育兒秘笈 | 連結七大感官感覺 協調幼兒肌肉發展【603期】

育兒秘笈|本體覺感知身體位置 連結嬰兒感官感覺【602期】

育兒秘笈|前庭覺失調影響平衡 礙孩子身體協調【6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