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飲茶源|《茶經》為中國第一部茶書 深秋喝鐵觀音 附9個品茗須知
發佈時間:00:01 2023-11-07 HKT

陸羽著書 為茶道元祖
跟年輕人講飲茶,十之八九以為「飲杯茶食個包」,但你講茶道,相信沒有人不感興趣。日本文化精緻美麗,單說茶具和禮儀,已引人入勝。不過,你可知日本茶道沿襲唐代,而唐朝陸羽所撰《茶經》,更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茶的專著。
你想了解日本茶道,又能兼修中國的《茶經》,傳承中華文化,本書是很好的參考,它收錄陸羽所作的中國第一部茶書《茶經》,並包括北宋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以及明代許次紓的《茶疏》。每個部分有詳細註釋,最後更用白話翻譯一次,真是長知識。
《伊豆的舞孃》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8年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典禮,特別介紹日本的茶道。川端康成是茶迷,愛好茶道文化,另一代表作《千隻鶴》,借茶道描寫人世間複雜而矛盾的關係。事實上,世情複雜也未必及茶道般複雜,一套繁瑣的茶道程序,由碾茶開始,配用的茶具造工要精緻,品茶時,室內要有插花陪襯,插花要根據季節、來賓身份、地位、輩分、年齡來配搭,茶道主持人的動作規範有如舞蹈,一場日本茶道花4小時完成,學上需要兩年時間。
陸羽《茶經》是茶道元祖,公元9世紀由一位僧人從唐朝帶到日本,很快在武士和貴族階層流行。中國茶道講求「和、靜、怡、真」,主要在於陰陽調和,空明心靜的修養;日本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講求天人合一,對自然的敬愛感恩,可以說中日茶道有共通,但又有微妙不同的境界。
飲茶是境界 不求解渴
日本茶道中用的風爐,沿襲《茶經》,書中《四之器》講解煮茶的工具。風爐,是用銅或鐵鑄造而成,來自古代的神器 ——鼎,內藏八卦五行之隱喻,說起來博大精深,內地有茶迷不惜人力物力,追求盛唐茶道,咁又點止飲茶咁簡單?當大家跟足《茶經》復刻全部場景,過程中層層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是為有益及有建設性的中國文化教育。
飲茶不求解渴,也不在於那杯茶,而是境界。《茶經》稱,品茗可留意九個關鍵環節︰一是製造,二是鑑別,三是器具,四是取火,五是擇水,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飲用。製造是指採茶和造茶,鑑別是挑選茶葉的方法,其餘是指如何煮好呢杯茶。注意,沖茶要有分寸,不能多和不能少︰香濃味美的新鮮茶,只能煮三碗;味道差一些的茶,也只能煮到五碗。
古時「鬥茶」傾家蕩產
大家可能聽過「鬥茶」,「鬥」到傾家蕩產,大家好奇怪,茶怎樣「鬥」?根據宋朝黃儒的《品茶要錄》,茶中的極品稱為「鬥」,是最上乘的一類茶芽,一家茶園裏也許只有一株有這類茶芽,是為天生特異品種,這麼少量的茶芽去到製作工序時,又會篩去了一些次品,去劣留良,可想而知「鬥」是多麼珍貴。聽說潮州過去的富貴人家,經常「鬥」茶,即是跟人家「鬥茶」鬥多,鬥下鬥下,好容易輸身家,唉,回到飲茶的初心,都在於培養心靜平和,飲茶何必「鬥」?
回到現實生活,時屆深秋,此時最宜飲用鐵觀音、大紅袍,這類茶可以賣到普普通通100元一両,最貴的參賽品種,有可能拍賣到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一両,非一般人可以消費,大家得個知字好了!
文:王文宇 圖:新華社、星島圖片庫、摘自《茶經外三種》
《茶經外三種》

作者:陸羽等著
譯注︰宋一明
出版︰中和出版
定價:$158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