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鈴 - 我眼中的外間評核人員︱來論

更新時間:15:21 2025-11-26 HKT
發佈時間:15:21 2025-11-26 HKT

2003年,教育局首次推出外評和自評的概念,當時大家都有疑惑:學校真的能透過自我評估來優化管理?當時筆者有幸參與第一輪外評的先導計劃,事後更夥同當時的蔡世鴻副校長出席不同的分享會,一晃眼已是二十多個年頭,現在各校已將學校自評內化和常規化,大家早已深諳此道了。

自評與外評,參與和反思

校外評核制度旨在檢視學校各方面的表現,給予正面回饋。2003年的第一輪校外評核,可視為對全港學校的一次身體檢查,更鼓勵學校透過自評來不斷檢視和優化,至今,學校各方面已趨成熟,配合校情,不斷發展。2022年教育局再推行「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透過聚焦學生學習成果、強化以數據為本的自評機制,增加持份者參與,並透過學習圈促進學界的專業交流,推動學校持續改進和完善,全面地培育學生的全人發展。

學校普遍認同他們最不擅長的,便是數據分析。如何將學校已有的資料,演化成有系統和有意義的數據,看似容易,但要點出精要,非要專業訓練不可。多年來,筆者與校外評核結下不解之緣,自2007 年起,我一直擔任外間評核人員,過往當學校聽聞外評隊到校,大家都會有點擔心,現在不同了,大家都覺得外評隊很友善,他們客觀地檢視學校的自評文化和工作,然後給予改善的建議,讓學校繼續向前邁進。

外評期間,我作為一位外間評核人員,要與組員共同分析學校狀況,與學校持份者交流溝通,了解學校的發展。我每一次擔任外間評核人員,不只是看別人的工作,更是不停地反思自己學校的狀況,如何改善,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外間評核員的工作讓我不停地反思,也不停地學習。

2024/25周年視學報告主要視學結果分享會

2025年11月11日,教育局舉辦周年視學報告主要視學結果分享會,會上除了分享不同學校在自我評估、國民教育、STEAM教育和課程規劃的良好實踐外,亦鼓勵同工以外間評核人員的身份參與外評工作。擔任外間評核員不僅是協助質素保證科進行外評,更重要的是我們可藉此機會,學習如何檢視自己的學校,如何運用不同的資料,為自己的學校進行改善。在此,我呼籲各校長抽時間來擔任外間評核人員,既可跟着教育局的同工學習數據分析、評課和自評,更可參考別校的工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校的亮點總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外評的五天,工作雖然不少,但我覺得絕對值得。個人認為最珍貴的,就是我們可放下學校的繁重工作,清空自己,看別人的同時,也反思自己學校的優點和不足。希望有更多校長能參與外間評核人員的工作,除了為教育界出一分力,對自身的專業發展也有莫大裨益。

圖、文: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馬灣)何寶鈴校長

延伸閱讀:

李伊瑩 - 2024/25視學周年報告主要視學結果分享會後感︱來論

抗戰勝利80周年︱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小學辦紀念活動 讓學生認識抗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