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铃 - 我眼中的外间评核人员︱来论

更新时间:15:21 2025-11-26 HKT
发布时间:15:21 2025-11-26 HKT

2003年,教育局首次推出外评和自评的概念,当时大家都有疑惑:学校真的能透过自我评估来优化管理?当时笔者有幸参与第一轮外评的先导计划,事后更伙同当时的蔡世鸿副校长出席不同的分享会,一晃眼已是二十多个年头,现在各校已将学校自评内化和常规化,大家早已深谙此道了。

自评与外评,参与和反思

校外评核制度旨在检视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给予正面回馈。2003年的第一轮校外评核,可视为对全港学校的一次身体检查,更鼓励学校透过自评来不断检视和优化,至今,学校各方面已趋成熟,配合校情,不断发展。2022年教育局再推行「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透过聚焦学生学习成果、强化以数据为本的自评机制,增加持份者参与,并透过学习圈促进学界的专业交流,推动学校持续改进和完善,全面地培育学生的全人发展。

学校普遍认同他们最不擅长的,便是数据分析。如何将学校已有的资料,演化成有系统和有意义的数据,看似容易,但要点出精要,非要专业训练不可。多年来,笔者与校外评核结下不解之缘,自2007 年起,我一直担任外间评核人员,过往当学校听闻外评队到校,大家都会有点担心,现在不同了,大家都觉得外评队很友善,他们客观地检视学校的自评文化和工作,然后给予改善的建议,让学校继续向前迈进。

外评期间,我作为一位外间评核人员,要与组员共同分析学校状况,与学校持份者交流沟通,了解学校的发展。我每一次担任外间评核人员,不只是看别人的工作,更是不停地反思自己学校的状况,如何改善,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外间评核员的工作让我不停地反思,也不停地学习。

2024/25周年视学报告主要视学结果分享会

2025年11月11日,教育局举办周年视学报告主要视学结果分享会,会上除了分享不同学校在自我评估、国民教育、STEAM教育和课程规划的良好实践外,亦鼓励同工以外间评核人员的身份参与外评工作。担任外间评核员不仅是协助质素保证科进行外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借此机会,学习如何检视自己的学校,如何运用不同的资料,为自己的学校进行改善。在此,我呼吁各校长抽时间来担任外间评核人员,既可跟着教育局的同工学习数据分析、评课和自评,更可参考别校的工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校的亮点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外评的五天,工作虽然不少,但我觉得绝对值得。个人认为最珍贵的,就是我们可放下学校的繁重工作,清空自己,看别人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学校的优点和不足。希望有更多校长能参与外间评核人员的工作,除了为教育界出一分力,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莫大裨益。

图、文:中华基督教会基慧小学(马湾)何宝铃校长

延伸阅读:

李伊莹 - 2024/25视学周年报告主要视学结果分享会后感︱来论

抗战胜利80周年︱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小学办纪念活动 让学生认识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