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溢欣 - 文人絮語(上)|中新學林

更新時間:18:00 2025-11-13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11-13 HKT

自古中國文人好像和金錢扯不上關係。讀書人特別窮,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有窮酸味,外行人敬而遠之,但讀書人對自己的「窮困潦倒」,卻是甘之如飴,好像越窮就越見風骨。

今日香港讀文科的被視為「沒有前途」,讀商業、法律、醫學的卻是「大把世界」,大抵是歷史遺留的問題。當然,每行每業自有傑出人士,而商科畢業的也有人在社會浮浮沉沉,文科出身的也有人名成利就。

只是,商、醫、法等走上了業界的高峰,同行人視其為榜樣,冠以「翹楚」、「著名校友」等讚美之詞,讀文科(特別唸中文的)卻不一定有同樣待遇,收入越多,也就越令旁人感到「不是味兒」,譏以渾身銅臭之名。

《論語》記孔子遭遇厄難,有「君子固窮」一句。此「窮」固然可以解作貧窮,但解作「窮困」則更貼合當時語境。歷代文人以孔子為宗,又常引《論語》一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作注腳。只是,此句重點在其「不義」兩字,對於「義」的金錢財帛呢?孔子是卻之不恭的。

今日《論語》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義然後取,取之不厭」的句子,可見孔子反對的是「非正道」的財富而已,他從不否定人的貪念。

自孔子以來,文人的窮,又有了鬱鬱不得志的意涵。從孔子、屈原,到李杜,一代代都有窮的「典範」,數之不盡,纚纚如貫珠。只是,「不得志、窮困」卻不全然等同「貧窮」。只是這堆讀書人剛好都有濟世之懷(想來又是孔子的錯),而濟世之時不免有抗爭,也不免動輒得咎,最後,也就落得名利皆失、困頓艱苦的下場。

這種下場的人在歷史上本來就多如沙數,偏碰上這些文人寫得一手好字,一股憤慨化成賺人熱淚的詩詞散文,也就傳誦千古,特別惹人憐憫。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林溢欣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中文科補習名師。

延伸閱讀:
林溢欣 - 模擬考試|中新學林
林溢欣 - 中大追夢|中新學林
林溢欣 - 善始克終|中新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