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溢欣 - 文人絮语(上)|中新学林
发布时间:18:00 2025-11-13 HKT
自古中国文人好像和金钱扯不上关系。读书人特别穷,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有穷酸味,外行人敬而远之,但读书人对自己的「穷困潦倒」,却是甘之如饴,好像越穷就越见风骨。
今日香港读文科的被视为「没有前途」,读商业、法律、医学的却是「大把世界」,大抵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当然,每行每业自有杰出人士,而商科毕业的也有人在社会浮浮沉沉,文科出身的也有人名成利就。
只是,商、医、法等走上了业界的高峰,同行人视其为榜样,冠以「翘楚」、「著名校友」等赞美之词,读文科(特别念中文的)却不一定有同样待遇,收入越多,也就越令旁人感到「不是味儿」,讥以浑身铜臭之名。
《论语》记孔子遭遇厄难,有「君子固穷」一句。此「穷」固然可以解作贫穷,但解作「穷困」则更贴合当时语境。历代文人以孔子为宗,又常引《论语》一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作注脚。只是,此句重点在其「不义」两字,对于「义」的金钱财帛呢?孔子是却之不恭的。
今日《论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取之不厌」的句子,可见孔子反对的是「非正道」的财富而已,他从不否定人的贪念。
自孔子以来,文人的穷,又有了郁郁不得志的意涵。从孔子、屈原,到李杜,一代代都有穷的「典范」,数之不尽,𫄥𫄥如贯珠。只是,「不得志、穷困」却不全然等同「贫穷」。只是这堆读书人刚好都有济世之怀(想来又是孔子的错),而济世之时不免有抗争,也不免动辄得咎,最后,也就落得名利皆失、困顿艰苦的下场。
这种下场的人在历史上本来就多如沙数,偏碰上这些文人写得一手好字,一股愤慨化成赚人热泪的诗词散文,也就传诵千古,特别惹人怜悯。
文:林溢欣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中文科补习名师。
延伸阅读:
林溢欣 - 模拟考试|中新学林
林溢欣 - 中大追梦|中新学林
林溢欣 - 善始克终|中新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