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經歷與展望 ——香港學生在大灣區高校求學|教研並進

更新時間:14:30 2025-10-22 HKT
發佈時間:14:30 2025-10-22 HKT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推行,越來越多香港學生(港生)選擇前往內地高等院校(高校)深造。根據國家教育部最新數據,目前約有23300名港生在內地各大高校就讀,內地已成為港生境外升學和進修的最佳目的地之一。其中,約有15000名港生現就讀於廣東省高校,充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策略對高等教育的正向驅動力:通過提供多元升學路徑與發展機遇,吸引香港青年赴大灣區內地城市求學,從而拓寬職涯前景,實現更理想的未來。

在選擇留學目的地的研究中,學術界多採用傳統的「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多聚焦於「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向「全球北方」(Global North)的學生國際流動現象。然而,關於港生赴內地求學的決策機制,相關研究仍相對不足。為此,筆者的研究團隊近年來針對粵港澳大灣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領域的港生開展深度訪談,旨在探討在大灣區發展背景下,哪些「推力」和「拉力」因素交織影響其教育遷移的選擇。

延伸閱讀:感覺良好但思緒混亂?助年輕人於社交媒體中找自我|教研並進

3大層面交互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港生北上求學的動機主要由3個層面交互作用而成,包括學術、經濟和社會文化層面。

學術方面,內地高校近年國際排名穩步提升,配合靈活且具吸引力的錄取政策,使港生得以突破傳統升學理念,從到海外升學轉而選擇到內地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經濟層面而言,內地高校普遍被視為比香港或海外留學更經濟實惠的選擇。不少學生提到,大灣區高校提供的獎學金、專項資金,以及區域發展前景的潛力,都是他們選擇的重要原因。就社會文化層面,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加上部分港生於中小學階段積累的跨境學習經驗,使其更具適應優勢。港生能在享受內地校園生活的同時,與香港保持緊密聯繫。這些因素在個人決策(微觀)、院校互動(中觀)和區域融合(宏觀)層面相互交疊,共同影響學生的決策,持續推動北上求學潮。

實際體驗或有落差

一般而言,採用「推拉理論」的研究多集中於決策階段,但學生在求學階段的實際體驗同樣關鍵,是多層次因素之一,會影響他們在流動過程中的反應。例如,決策時常假設目的地或高校提供的資訊能準確反映現實,卻忽略了訊息差異的可能性。因此,僅聚焦出發前的決策因素或會低估實際體驗對學生留學選擇的影響。將抵達後的歸屬感與實際體驗同樣納為因素,才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學生的求學選擇、經歷與未來展望。

延伸閱讀:AI時代評分難題:教師應如何評估學生功課質量|教研並進

在本研究中,香港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高校歸屬感,具體體現為對大學排名的認同、對各項優惠政策的肯定,以及對未來前景的積極預期。然而,部分受訪者亦指出若干期望與現實間的落差。首先,內地高校的部分學位在香港的認可度仍有限,部分專業領域尚未與香港實現學分互認,導致畢業生難以直接取得香港執業資格。其次,一些學生反映獎學金及優惠政策可能產生「區隔效應」,使非經內地高考途徑入學的非本地生處於邊緣化境況。此外,有港生表示,跨境求學經歷未必能有效緩解其在內地校園的適應困難,在「內卷」文化盛行的環境中,歸屬感缺失現象仍普遍存在,進而影響其職涯規劃方向。

人才培養與教育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戰略,以上的研究結果對優化香港學生前往內地就學的支持機制尤具啟發,特別是為促進畢業生執業資格互認提供了寶貴建議。展望未來,中港兩地院校應持續優化政策措施,促進院校協作網絡,並強化學生適應支持,使港生在大灣區的就學體驗更加順暢及有效,以加強大灣區持續發展所需的人才資源為共同目標。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高放、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講師劉迎昕

延伸閱讀:整合或融合?從文化平衡看少數族裔移民適應新社會模式|教研並進